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辩学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学问。它以名、辞、说、辩为研究对象,核心就是今天讲的逻辑学。中国的名辩学和印度的因明、西方的逻辑学并称为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传统。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大变动,造成了名实不符的现象。许多思想家认为,名实不符与社会的乱而不治有因果关系,甚至有的思想家认为名实不符就是社会乱而不治的根本原因。所以一些思想家就开始讨论名实不符的原因,探讨使名实相符的方法。由于这些思想家所处的阶级和代表的利益不同,他们解决社会动乱的观点和意见也不相同。为了维护自己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他们就不可避免地在论辩过程中进行正面的思想交锋,要确立自己的观点,也要驳斥别人的观点,就必须总结论辩的经验和教训,研究论辩的原则和方法,这就为中国古代名辩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名家的创始人邓析是古代著名的律师和论辩家,他在与郑国统治者进行合法斗争时,思考了思维、语言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接着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著名的“正名”学说,表达了名、言和行三者一致的观点,这些标志着中国古代名辩学的萌发。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又把谈辩列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和职业,明确提出了名、故、类、法、辩等名辩学的基本概念,为名辩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荀子是中国逻辑史上第一个比较集中和完整地提出正名学说的思想家,他比名家的公孙龙和后期墨家更自觉地从理论上对正名问题做了完整的研究和概括,对中国逻辑学的概念论有所发展。他对概念产生的客观基础和认识过程,对运用概念的艺术和方法,对诡辩论的分析和批判等,都有很多独创性的见解。本篇论文拟遵循下面这条主线展开探索研究:以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和荀况的“天人两分”的区别作为切入点,对荀子的思想做一个简述。进而对他的认识论进行深入探讨,从认识论的工具和途径中,对他的“名辩”思想进行研究,总结出荀况的逻辑学思想。第一部分:从“礼论”、“性恶论”、“天论”三方面对荀子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体系做简要的评述。在“天论”这部分,从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和荀况的“天人两分”的区别中,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为他的认识论的论述做了理论上的准备工作。第二部分:此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先从认识论展开论述,接着从认识论的工具和途径中,对荀子的“名辩”思想进行研究。对他的“名辩”思想的论述分为“名”、“辞”和“辩说体系”三个环节。在这里,重点论述了“名实关系”、名的来源、对当时名实关系的辨析以及学术偏见和逻辑错误。第三部分:这部分是对荀子“名辩”思想的评析。从荀子“名辩”思想的贡献和局限两方面进行论述。肯定了其积极意义,也从关于“王者制名”与制名的目的、“辩说”的作用和原则、荀子对“琦辞怪说”的认识和态度几方面论述了荀子“名辩”思想的不足。总之,本文对荀子的哲学思想做了简单的阐述;对他的“名辩”思想进行了详尽的论述,肯定了其价值,也对其不足之处进行了思考。旨在对荀子“名辩”思想的研究尽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