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学·转型——丁玲内在生命的追逐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150881519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分为绪论、正文两大部分。   绪论梳理了学术界对丁玲创作转型研究的五大成果:“外力说”、“内外力推动论”、“自我拯救论”、“两元并置论”、“自我认同论”。笔者发现,研究者们渐渐地从外视角转向内视角来分析丁玲文学转型的原因。接着,笔者阐释了论文的主旨和目的。本文分析了丁玲创作生涯初期(1927年-1936年)的转型,以此为契机,比照转型前后的丁玲,以其“内在生命”的追逐为内核,厘清丁玲革命、文学、转型后的创作与自我内在生命的关系及其追寻自我内在生命的表现,探讨丁玲创作转型后体制规范给她带来的影响,由此看丁玲的变与不变,看她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丁玲内在生命的追寻》,首先界定了丁玲的文学转型,其转型以《韦护》为起点,《水》是其文学创作转型成熟的标志。随后,论文阐释了丁玲从事文学、革命、革命文学与追逐自我内在生命的关系。丁玲从事文学创作、投入革命实践、进行革命文学创作,都是追寻、体验其内在生命的体现,变的是她追逐、体验内在生命的方式,不变的是她始终拥有一颗追逐内在生命的心。最后,论文结合《韦护》阐释了影响丁玲文学转型的具体因素: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革命浪潮、大背景下文学思潮的转变、丈夫胡也频的遇难、丁玲坎坷的社会经历、赶时髦的个性、急欲寻求自我突破的心态等等。   第二章《丁玲内在生命的体验》,具体分析了丁玲创作转型后内在生命体验的表现。革命书写进入文本后,丁玲努力追求革命与文学的契合,但文学一方面契合了革命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文学内涵的流失,丁玲置身创作矛盾之中:努力补偿缺失的文学性却使革命性的宣传效果欠佳,急欲展现革命情怀又使文本的文学性有所欠缺。革命与文学间出现的离与合实则表现了她对自我生命的体验与追逐,这些在《水》、《阿毛姑娘》中得到明显体现。   第三章《丁玲创作转型的得与失》,探讨了丁玲创作转型后的写作姿态和体制规范下丁玲创作的得与失。一方面,丁玲以积极、昂扬的写作姿态,极力展现自己书写革命的潜能,真诚地表现革命,为革命造势,如《意外集》、《田家冲》、《一天》、《水》、《消息》等作品;另一方面,丁玲并没有因为书写革命文学而淹没自己的个性,社会意识、女性意识依然强烈,如《母亲》、《给我爱的》、《不算情书》。她一直在体验着内在的自我,寻找自我的认同,展现自我内在的本质。她出入于“自我”与“革命”、个人与集体之中,在自我的不断否定中不断找寻自我,在寻找自我身份认同中得到自我的救赎,在克服知识者自我困境的出路中追逐着主体性。  
其他文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以下简称《心经》),是般若类之经典。《心经》流传甚广,历代注疏也不少。通过对现己刊布的所有敦煌文献的全面调查,我们共发现《心经》及其注疏汉文写本395
期刊
摘 要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我国科技化进程已迈向新的阶段。只有创新高职体育教学模式,科学有效的把体育课件技术灵活运用到高职体育教学中,才能拓展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详细阐述高职体育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发展趋势三个方面,为提升高职体育教学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 高职体育教学 体育课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体
本文主要是从西汉的文学集团这个角度出发,研究文学集团在西汉时期的发展状况。在认真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时代环境、文人知识背景、文人特性等方面,全方位的还原了
摘 要 本文以传播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为基础,就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教学整合的原  则和要求作了思考,并自述了信息技术与高职英语教学整合的现实案例。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英语教学 整合 要求 案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21世纪的英语教育将以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手段来实现,若采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与落后的教学方法,许多知识还没等学生学会,可
摘 要 实验课程从理论课程体系中脱离出来,独立开设,改革实验内容体系,系统地构建实验课程模块,转变以人为主的管理方式,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提高实验教学的时数在总培养时数的比例,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和自主性学习,通过建立全天候开放实验室管理平台,实现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实验内容开放。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 实验室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实验室
期刊
本文主要以刘向“书”中的“同题故事”作为切入点,采用横向和纵向研究的方式,探讨强烈的劝谏意图、“昧死以谏”的写作心态对刘向选取加工材料的意图、方式、风格等产生的影
期刊
一、中山5号鉴定编号:苏鉴甜菊201401。由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育成,为高产、高ST苷型甜菊品种,适宜江苏省早春地膜覆盖及露地栽培。1.产量水平及特征特性在201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