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视觉观点采择能力及影响因素

来源 :郭喜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blanseyo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是个体社会认知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良好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视觉观点采择作为观点采择的一种,其发展是儿童正确理解错误信念、心理理论和社会观点采择发展的早期阶段。儿童能够感知、理解、推测与协调自我与他人不同视觉观点这一能力的发展,标志着儿童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思维模式,并在社会化过程中重新建构自身的社会认知方式。视觉观点采择(Visual Perspective Taking)是个体将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转换成从他人的视角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可以分为一级视觉观点采择和二级视觉观点采择。以往研究多集中于考察儿童社会观点采择和理解错误信念等方面,对于视觉观点采择这一早期能力的探究较少,且对于视觉观点采择特点的看法目前尚未达成一致。因此,本研究通过眼动追踪技术探究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视觉观点采择特点,以明晰其视觉观点采择的整体发展情况、采择过程中是否存在干扰效应、采择对象的社会属性以及儿童的同伴关系对视觉观点采择的影响。研究一采用3(年龄组:3岁组、4岁组、5岁组)×2(采择视角:自我视角、他人视角)×2(一致性:一致、不一致)×3(采择对象类型:虚拟人物、箭头、双色条)的四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使用改进后的点探测范式考察3~5岁学前儿童一级视觉观点采择特点。结果发现:(1)3岁儿童具备一定程度的一级视觉观点采择能力,当发展到4~5岁时儿童则较好地具备了一级视觉观点采择能力;(2)3~5岁儿童一级视觉观点采择中同时存在自我中心干扰效应和他人中心干扰效应,但相对而言3~4岁儿童交互中心干扰效应较为凸显,5岁儿童交互中心干扰效应有所减弱;(3)在虚拟人物、箭头、双色条三类采择对象的情况下均存在干扰效应,因此一级视觉观点采择并非仅仅是对社会性刺激特有的心理状态的采择,也可能是一种注意线索的指向效应,而箭头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注意指向线索,可以促进儿童正确完成一级视觉观点采择任务。研究二采用2(年龄组:6-7岁组、8-9岁组)×2(采择视角:自我视角、他人视角)×2(一致性:一致、不一致)×2(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好、同伴关系差)的四因素混合实验设计,使用两可数字范式考察6~9岁小学低年级儿童二级视觉观点采择特点。结果发现:(1)6~9岁小学低年级儿童能够较好地完成二级视觉观点采择任务,具备二级视觉观点采择能力;(2)6~9岁小学低年级儿童二级视觉观点采择中同时存在自我中心干扰效应和他人中心干扰效应;(3)6~9岁小学低年级儿童在二级视觉观点采择过程中对社会性人物区域关注较多,小学低年级儿童同伴关系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同伴关系对其二级视觉观点采择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基本具备视觉观点采择能力且随年龄增长不断提升;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视觉观点采择过程中存在交互中心干扰效应与自发采择;作为注意指向线索的非社会性刺激能够优化学前儿童一级视觉观点采择任务的完成;小学低年级儿童在二级视觉观点采择过程中对社会性人物区域关注较多,且同伴关系影响其二级视觉观点采择。本研究是对以往儿童观点采择和心理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在年龄范围、研究范式和研究内容上的进一步扩展与延伸,对于更加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视觉观点采择的发展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在实践方面本研究启示教育者可以通过相关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儿童的社会交往和观点采择能力,促进学前和小学低年级不同阶段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在国民生活中的渗透程度越来越高,媒体与社会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代媒体具有独特的隐匿性、交互性、开放性等特征,极大的推动了人们交流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不仅促进了社会媒介的变革和更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从数字平台的发展历程来看,从“私人信箱”QQ到“社区广场”微博的出现,微信“客厅”隐私式社交到“表演舞台”抖音,数字平台的技术更迭伴随着场域的延伸与缩窄,本文将探寻数
学位
在云南(简称滇)西北部有一种在地球上生存了44万年的生物——滇金丝猴。1950年至1980年间,滇金丝猴的栖息地被狩猎伐木等人类的不文明行为破坏,导致滇金丝猴的数量也一度骤减。滇金丝猴因此经历了历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如今,滇金丝猴已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国宝,但人们对它却知之甚少。目前许多科普作品已将珍稀动物植物作为核心内容,而针对滇金丝猴的儿童科普插画类作品却十分稀少。由于滇金丝猴生活在海拔高达三
学位
伴随5G、虚拟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传统的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变,全球化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发生关键转向。但当下国际舆论的话语权仍然是“西强我弱”,加强跨文化传播成为十分值得重视的议题。此外,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的蓬勃发展下,“洋网红”群体陡然走红,凭借其特殊的身份和独到的见解受到众多中外受众的关注。本文基于跨文化传播视角,探究洋网红视频中关于中国文化内容传递的价值理念及
学位
最近几十年间,随着诸多领域内技术和认识的发展,感情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视角成为众多学者讨论的对象或者方向,尤其是“情动转向”(affective turn)的提出使得感情理论的影响从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学批评很快扩散到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甚或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思路中。在对感情认识的需求中,德勒兹作为转向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代表,其理论受到了十七世纪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影响,随此受到广泛关注的是斯宾诺莎关于感情问
学位
当前,在老龄化社会和社会矛盾变化的双重压力下,高质量养老变得尤为重要,在养老方面,如何丰富机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提高机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未来需要面对的新问题。目前已有研究证明了音乐治疗对于老年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积极意义,但基于养老机构的现实情况,如何将音乐治疗应用其中,其应用模式如何,目前少有研究和实践证明。本文基于养老机构的实际情况,从文献、调查、实践三方面展开研究,探索和创新养老机
学位
在心理语言学领域,双语研究主要围绕两大问题展开:双语者的两种词汇系统是如何表征的?这两种词汇系统在语言加工时如何相互影响?这些问题背后涉及到一个更基础的问题:双语者是否会选择性地激活其中一门语言?即词汇选择性假说。实验中通常通过同时出现一语和二语词汇,创造“双语”环境,以判断跨语言激活现象是否存在。相对而言,现有的研究对跨语系语言(非同源语言),尤其是复合词的关注较少。同时,双语者识别复合词的神经
学位
作为南齐著名诗人,谢朓的心态变化和命运选择皆与时代密切相关,能够反映出这一时期文人的生存状态。同时,谢朓的一生亦可视为才高命蹇文人的代表。对谢朓这一个案的研究,有助于探索并进一步理解南朝其他诗人及文学史中与谢朓相类之文人的悲剧命运。第1章探讨南朝的精神气质与谢家命运之浮沉。南朝地处江南,在清丽的自然风光中奠定了“美”的底色,然疆域的狭小客观上造成了齐梁文人的精神缺失。南朝内部动乱频繁,但外部格局的
学位
近年来,国内外的现代新儒学研究已然成为一股热潮,马一浮作为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也逐步走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视野。论者认为马一浮最为重要的六艺思想尤其值得关注,特别是他对《诗经》做出的相关论述。马一浮的诗经学主要继承了儒家思想传统,无论是在具体诗篇的研究还是在诗教的阐发上,几乎句句不离仁德品性,依旧秉承重义理、重感发的儒家传统。但是,马一浮的诗经学也有一些超越传统儒家思想范畴的新内容。比如马一浮从“心
学位
2010年,五代后蜀宋王赵廷隐墓在成都出土。该古墓出土的随葬品中,有一组在造型、色彩、外貌形象、排列形式、神情动态、表情刻画等方面都很突出的伎乐陶俑,赵廷隐墓出土的28件伎乐俑,色彩鲜艳丰富、神情栩栩如生,手拿陶质乐器,是迄今为止在西南地区发现的最精美的伎乐俑组合。对于研究五代女性服饰、五代美术、五代音乐史,以及中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墓葬出土的其他器物,造型丰富,时代特征鲜明,对于判
学位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一生致力於孟學研究,著作頗豐,其中《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是朱熹在孟學史上的巔峰之作。然而朱熹孟學作爲一個完整、係統的思想體係,呈現在朱熹不同著作中,也有著不一樣的思想風貌與詮釋角度。《讀余隱之尊孟辨》在朱熹孟學著述中比較特殊,是朱熹在讀完南宋余允文的《尊孟辨》之後,爲補充與訂正余允文之説而作的。在中國歷史上,伴隨孟子地位在宋代的升格,興起了一股非孟、疑孟思潮,爲回應非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