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创业板的建立丰富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层次,吸引了众多的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基金,为中国中小型创新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作为管理和技术的载体,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高管)为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然而,中国创业板市场的企业高管离职现象已经不再是一个个例案件。高管的频繁离职,不利于二级市场的繁荣,也不利于创新型企业的稳定经营和长期发展。研究创业板高管离职行为为相关部门和证监会完善创业板相关法规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证依据。论文首先分别应用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分析了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主动离职的行为,并建立信号博弈模型分析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主动离职的博弈过程;其次分析了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离职的直接影响因素,探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筛选和监督效应、认证效应、声誉效应,并提出了私募股权基金影响公司估值的“第二认证效应”,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其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绩效和估值的影响机理,建立了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主动离职的概念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假设;最后,建立了公司绩效、公司估值、公司治理机制对高管主动离职影响的Logit回归模型,对高管主动离职的直接影响进行了检验,并在实证分析私募股权投资对公司绩效和公司估值的影响后,利用“三部曲”方法,对公司绩效和估值对私募股权投资与高管离职关系的中介效应进行了检验。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中家族式企业占据了相当部分比例,这些公司的治理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委托代理问题在我国创业板市场上更为凸显,股权激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高管会利用其信息优势选择在合适的时机辞职,进而减持套现获得超额收益。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逆向选择的产生,长期将导致H类型的高管平庸化或者退出市场。高管发送信号也不能解决董事会和高管之间的逆向选择问题,上市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如私募股权基金)发送信号起到了高管类型显示作用,使得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花更高的报酬来聘请(留任)H类型的高管,解决上市公司高管的逆向选择问题。(2)私募股权机构通过投资前的严格筛选和投资后的持续监督,使得企业绩效最大化,企业价值得以提升。在成熟的资本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会发挥其“认证效应”和“声誉效应”,使被投公司的IPO发行价格(公允价值)和交易价格(市场价格)偏离处在公允合理的区间,从而降低抑价率,不使公司的股价高估。而中国二级资本市场的参与者主体为个人投资者,由于其专业性和投资理性的不足,使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被投企业的上市交易定价中的“认证效应”被放大,形成了抑价率上升的“第二认证效应”,即被投资企业的交易价格被高估。(3)表现优异的公司绩效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主动离职;虚高的创业板上市公司估值会增强上市公司高管离职后股权变现的预期,从而促进高管主动离职;创业板上市董事会规模(成员数量)的增加会降低高管离职的概率;募股权投资能够提高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绩效,且其持股比例越高,对公司绩效的提升作用越大;非国有和实业类型的私募投资基金对私募股权投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具有较强的调节效应,能够提高私募股权投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绩效的正面影响;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进入会对公司估值产生显著且正向的影响;私募股权投资会提高高管主动离职的概率,公司绩效、估值对私募股权投资与高管离职关系存在明显的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