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已越来越多地被看成是人类行为的一种过程,一种形式。翻译研究逐步意识到对这一认知过程研究的重要性。“一名之立,荀月踌躇”,翻译的过程是译者选择、取舍的过程,翻译作品也是译者众多选择中的其中之一。用怎样的理论才能对译者这一行为与选择作出客观的解释?关联理论的交际观给予了我们新的启示。 翻译是一种语际之间转换的交际活动,因而对人类交际活动的研究,则成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视角。人类交际活动的研究,经历了交际理论中的代码模式与推理模式。交际代码说提出之后,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至人们都忘记了它是一种假说,几乎将其作为公理,广泛予以引用和改造,但它无法解释说话者传达的态度、情感等非言语因素,在交际代码理论之后,Grice 在“William James Lectures”中提出了推理模式,这给作为交流活动的翻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语用翻译在翻译实践中广泛地得以运用,何自然曾把语用翻译的方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成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推理模式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但它无法解释,在众多推理中,为什么会出现“舍此求彼”的影响。关联理论交际观的提出,弥补了这一缺憾。从事语言学和哲学研究的 Sperber 与 Wilson 在1986 年提出的关联理论被看成是 Grice 语用学说强有力的补充。关联理论是一个有关语言与交际的问题,它是建立在关联的认知原则与交际原则之上的,它认为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每一个话语(或推理交际的其他行为)都应设想为话语或行为本身具备的最佳关联性。 关联理论在综合了代码、推理模式之后,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模式”,把交际看作是个示意—推理的过程。交际者对听话人/读者的认知环境和交际情景加以评估,并据此通过话语向听话人示意、传达(包括明示和暗示)自己的交际意图;听话人则结合该话语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语境信息,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解码和推理,最终实现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认知。交际的目的是求得最佳关联,获得交际者意图的语境效果(即交际者意图传达的真正含义),以便能够对听话人的认知环境有所改变,给听话人的认知环境增添新的知识,加强或修正其认知环境中已有的知识。关联原则不仅是引导听话人搜寻正确语境的机制,而且也是引导他寻找正确解释的机制。关联理论刷新了人们对交际这一认知活动的认识。关联理论的重要概念,如认知语境是交际的基础,对交际内容进行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的划分,尤为重要的是,关联性,乃至最佳关联性是交际的指导原则,使人们开始以新的认知和语用角度来看待翻译。翻译的过程可被分为理解、表达两个部分,而原文被看作是原作者、译者、读者置身的同一认知环境,翻译是一双重的明示-推理过程,作为原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或者说中介的译者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和促进两者之间交际的成功。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译者可以采取多种翻译策略,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在这种翻译模式下,译者不再是不顾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和认知状况的应声虫,不再对原文亦步亦趋,有了较大的自由。关联理论的提出带来了广泛的影响。但 Sperber 和 Wilso 企图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