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ML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表达与喉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与年龄、发病部位、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等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比较D2-40和VEGFR-3在喉癌表达中的敏感性;从微淋巴管密度的角度为抗肿瘤治疗及预后开辟新的途径,并为淋巴结转移机制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免疫组化SABC(Streptoavidin biotoncomplextion)法检测50例喉癌、20例息肉组织和24例喉正常组织中的D2-40、VEGFR-3的表达。在光镜下检测喉癌D2-40、VEGFR-3标记的MLVD,并用HPIAS-1000图像分析系统免疫组化测量程序对喉癌MLVD进行半定量分析,分析MLVD与喉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比较D2-40和VEGFR-3在喉癌表达中的敏感性。结果:D2-40和VEGFR-3在喉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50例喉癌组MLVD显著高于20例声带息肉组和24例喉正常组(P<0.05)。15例喉癌有淋巴结转移组的MLVD显著高于35例喉癌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且喉癌MLVD与淋巴结转呈正相关。20例声门上型、18例声门型、12例声门下型喉癌的MLVD显著高于8例喉正常声门上区、8例正常声门区、8例正常声门下区各组(P<0.05),喉癌声门上型和喉癌声门下型的ML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均高于喉癌声门型(P<0.05)。喉癌MLVD与年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分析表明D2-40的敏感性高于VEGFR-3两者在喉癌组中的敏感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R-3在喉癌组织细胞膜及细胞浆中的表达,而在喉正常组织中无表达。50例喉癌组的阳性率为72%(36/50),20例声带息肉组阳性率为20%(4/20),喉癌组明显高于声带息肉组(P<0.01)。15例喉癌有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93.33%(14/15),35例喉癌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率为62.86%(22/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例喉癌声门上型阳性率为90%(18/20),18例喉癌声门型组阳性率为44.44%(8/18),12例喉癌声门下型阳性率为83.33%(10/12),喉癌声门上型和喉癌声门下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均高于喉癌声门型(P<0.01)。阳性率与年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VEGFR-3阳性细胞率与MLVD呈正相关(P<0.05)。结论:1、D2-40、VEGFR-3标记的微淋巴管主要存在于喉癌癌周间质和边缘组织中,而癌巢内部一般无微淋巴管。喉癌组MLVD明显高于声带息肉组和喉正常组。2、MLVD与颈淋巴结转移、肿瘤发病部位呈正相关,与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的病理分级无关系。3、VEGFR-3在喉癌组、声带息肉组中的阳性表达与MLVD呈正相关。4、D2-40是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其敏感性高于VEGFR-3,可以简单而准确地识别淋巴管而不识别血管,可以广泛用于喉癌MLVD的标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