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过程中,在现代化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的同时,由于社会快速的变化,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比如大学生就业难、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女性的不平等待遇等等。这些问题会给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解决社会问题需要相关公共政策的介入加以避免和消除。公共政策是特定的主体对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通过对这种资源的进行合理的分配,对于协调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的整体化发展、提升社会的质量、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正因为公共政策针对的是所有社会成员,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方方面面,如果把广大的女性排除在公共政策的关注范围之外,使她们不能从中受益,那么这样的公共政策显然是不平等、不公正的。本文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知识,并结合中国特殊的历史国情,以社会性别平等的视角审视我国现行的公共政策。首先,吸纳大量的国内外的理论体系,对性别平等的内涵、女性主体意识、公共政策的内涵及特征做出了基本的概念界定,并且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对公共政策进行性别分析。其次,以我国推动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的发展历程入手,整理并总结建国初期、文革时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期的发展脉络。分析发现,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劳动法、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法规在内的保障妇女权益和促进妇女发展的法律体系,并且把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加以贯彻实施。最后,分析我国现行的人口生育政策、教育政策、就业政策、妇女参政政策、婚姻家庭政策中性别不平等的具体表现形式,并探究其深层次的制度原因。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收集了国内外的重要文献和理论进行分析研究,以获得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经验支撑;比较研究法,研究我国两性平等发展现状时,主要从女性发展为切入点,并以男性发展为参照来进行比较一定的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国际妇女的发展现状,国外在两性发展、妇女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以寻求促进我国女性发展、两性平等的有效途径。最后,本文提出只有通过有利于两性平等发展的公共政策选择,把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相关的机制保障,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