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桂江流域河道治理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l427h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秦开凿灵渠以来,桂江河道成为中原进入岭南地区的必经之路,她就担负着沟通南北交流的历史使命。到明朝时期,桂江沿岸瑶僮变乱时有发生,明朝对广西治理的重点在震慑瑶僮和管控河道;清朝时期随着文化、贸易交流加深及经济重心南移,桂江河道成为南北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清朝对广西治理的重点是疏浚河道和管控贸易运输。
  论文主要以流域的历史观和整体观为视角,从流域情况、地域空间出发,纵向分析河流的历史演进,横向分析流域内人群与河流的相互关系。围绕河流本身的发展变化与人类对河流的影响,窥探流域内河流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论文以桂江流域的河道治理为主题,以明清不同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研究不同时期国家对广西的治理和地方政府对河道的管理,进而阐述桂江流域的历史变迁。
  地方官府对河道的治理涉及河道管理和河道疏浚两个方面,河道范围包括自然河道与人工开凿河段两个部分。总的来说,明清两朝官府对桂江河道的治理各有不同,明朝前期官府以卫所管理河道,并征调湖广、贵州和广州班军驻守,明朝后期以府江兵备道管辖河道。清朝前期桂江河道由绿营兵管理,后期则由水师巡缉。明清时期官府对桂江河道不同的管理体制和疏浚情况,既是明清两朝对广西治理的不同侧重,也是人群与河流互动的体现。此外,明清桂江流域洪灾应对措施以官府应对为主,民间应对为辅,从洪灾应对的方式来看,河道治理是洪灾应对的主要方式。综上,明清时期桂江流域河道的治理,体现了流域内人群因水而生,治水而活,与水共生的人水关系。
其他文献
本文在整合桂东北民族村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聚焦桂东北民族村寨20世纪前、1900-1949年、1949-1978年、1979-2000年这四个重大历史时期,分析桂东北民族村寨从业选择的演变趋势,从而理顺从业选择与乡村产业转型的关系。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将桂东北民族村寨划分为山区民族村寨和坝区民族村寨。在20世纪前,山区民族村寨以“刀耕火种”的粗放型农业经营方式为主,辅以杉、松、竹木、茶等林木种植
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南亚民族独立运动的开展,南亚格局发生急剧变动,其中以印巴分治及冲突最为凸显。可以说,印巴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贯穿于南亚格局变动的始终。1947年,英国势力退出南亚后,印度试图继承英印殖民政府特权,实行南亚的“门罗主义”,为此对尼泊尔等南亚内陆小国在经济、外交和国家安全实行直接控制;对巴基斯坦处处打压,以期巴基斯坦无力支撑,重新回到印度的怀抱。印度与巴基斯坦作为南亚最强大的两
长期以来,关于越南高台教、和好教的研究,学术界主要专注于其宗教问题,而对于长时段的两大教派政治参与的历史进程缺乏整体性的认识,进而低估了两大教派政治参与对越南现代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力。本文拟对身处二战和冷战时代背景下的越南这两大教派政治参与进行研究,从中考察其政治复杂性和矛盾性,进一步评析两大教派政治参与对越南独立与统一历史时期民族国家构建的影响。  20世纪40年代中期,高台教、和好教创建了军
学位
何谓“野蛮”,这是研究西方文明发展史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对“教会史之父”优西比乌的史学著作之梳理与研究,尝试厘清这位早期基督教史学家对“野蛮”所进行的文本叙事及意蕴阐释,继而揭示其历史意义。  基本上,优西比乌笔下所指涉的“野蛮”,在以下两方面得以区别与展开,即“异教的野蛮”与“基督教异端的野蛮”。异教的野蛮,主要包括史前人类的“野蛮”以及异教罗马统治者的“野蛮”;基督教异端的野蛮,则主要涵盖
学位
民国处于一个社会转型和变革的时代,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发生极大的变化。土匪是当时社会转型和变革下所产生的畸形产物,也是当时社会失衡和失控的一个病态反映。土匪问题成为了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土匪作为社会特殊群体,游离在行政权力之外。通过对土匪的类型、来源、管理制度、日常生活和特点的探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四邑地区土匪的概况,把握土匪的活动规律,有助于窥探和剖析土匪这一社会特殊群体的独特性,更加
学位
19世纪40年代电报正式被发明应用。作为近代一种最早用电的方式来传送信息的、可靠的、先进的即时远距离通信方式,一经面世则风靡全球,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架起了联通世界主要国家的电报网络。而中国由于清廷的保守之风,使得其与藩属越南与朝鲜要比世界晚十年才在国内开始敷设电报。但在晚清有识之士体验过电报传递信息之后,都热衷于推动中国自己的电报建设。这是由于传统地通过邮驿系统传递信息的方式显得过于缓慢,且常常
学位
全面抗战时期,桂林文人荟萃,人才济济,文艺团体众多,出版事业空前繁荣,各类演讲、话剧和讲座层出不穷,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被誉为“文化城”。而这个“文化城”的主要标志就是其发达的出版业。从1938年至1944年,短短六年时间里,桂林出版了大量的书报刊,类型多元,题材广泛,是全国闻名的出版重镇,与重庆一道占据了当时中国出版业的半壁江山。地方出版史,尤其是影响全局性的历史上的出版中心是出版史的重要组成部
在清代,进士的地位非常高,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推崇。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考中的进士才有资格当上中高级官员。因此,进士在清代被视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尽管清代广西进士的人数在全国范围内来看是倒数的,但在整个广西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进士数量占广西所有进士数量的一半以上。因此有必要对清代广西进士的人数、籍贯、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中式科年、中式甲次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更加全面地认识清代广西的进士群体
学位
人物品评,亦称人物品鉴、人物品藻。东汉时期人物品评活动十分盛行,人物品评的结论往往成为社会公论,深切影响士人名声与家族声望。可以说,此时的人物品评活动具有强烈入世意义的一种社会化活动。其时以人物品评活动之盛行,士人间往往是不间断地进行对他人的品观与评量。同时,士人己身亦处于时时被品观评价之境地,士人任何细微的言谈举止皆无所遁形,甚或是其处世态度与仕隐的进退考量亦皆成为众人品观的对象。可以说人物品评
学位
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在其建立之初曾坚守“首崇满洲”之政策,至康雍乾时期,清朝的后宫中,出现了汉军旗、内务府包衣、普通民籍等三种不同出身的汉妃。汉妃的出现不仅表明清朝统治者重视满汉融合,对往日满汉对立界限的打破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康雍乾时期的汉妃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清朝时期满汉融合的进程,探析清朝统治方式的转变。  本文以康雍乾时期汉妃为研究对象,从康熙朝前汉妃情况、康雍乾时期的汉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