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周刊之情歌探析

来源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b4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谣》周刊作为北大歌谣研究会在1920年代中国新旧文学交锋时期创刊的重要刊物,它自身驳杂的思想本就体现了它的价值,他们在这一时期另辟蹊径,回归传统文化,从处于“半消灭”状态的歌谣中采集了大量情歌,歌谣中的情歌内藏着正统文化一直压制的“欲”。而“五四”伟大之处便在于它把人性与个性从几千年的封建桎梏中解救了出来,把内心最真挚的“情”提升到了“合法”的地位。“五四”追求个性解放,宣扬爱情,这与情歌中的爱情观是相一致的,知识分子们能在其中找到共鸣,并逐渐产生对爱情的反思与理解。  论文拟以《歌谣》周刊的情歌为视角,从《歌谣》周刊的情歌观念、情歌主题及艺术特色、与现代情诗之关系来把握该周刊及其情歌的诗史定位。第一章,爬梳与厘清《歌谣》周刊的情歌观念。从情歌定位及其价值定位来找出情歌之于时代的最强音,作为人性最本真的“情”在中国历史上从未获得解放,在中国正统文学史上从未得到承认,歌谣征集,开启蒙昧之志,在“情歌”中都有很好的体现。第二章,从《歌谣》周刊情歌的核心内容——在男欢女爱中把握民间与时代的冲击。在爱怨交织的传唱中传递“民”的最直白的心声,求自由求解放的反叛精神、自我救赎意愿与现代价值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第三章,从《歌谣》周刊情歌的艺术特质层面来研究情歌的历史延续性与传承性。情歌在形式与修辞上具有历史传承性,而所使用的俗字俚语是与“白话文运动”相一致的。第四章,从诗学角度来厘清《歌谣》周刊之情歌与中国新诗草创期的现代白话情诗所发生的暧昧关系。对于倡导白话文启蒙话语的新诗人们遇上民间情歌又将会产生何种“际遇”,这需要从大量的现代情诗(主要是1920-1930年代初)中来论证。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次深入细致地梳理与挖掘《歌谣》周刊中情歌与时代集合的因子,厘清《歌谣》周刊中情歌观念及情歌搜集的时代意义,并延展至新诗草创期的现代情诗,通过大量的情诗文本分析来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与相离点。对《歌谣》周刊情歌进行内部和外部的分析与总结,深刻了解民间情歌所内藏深厚的文艺及文学气息,能丰富民间情歌及新诗的文学史意义,得到学界对其更多的重视。
其他文献
日本女性文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到西方文艺思潮的冲击,发生了显著且新奇的变化,如对“身体写作”的独特书写、对新的家庭结构的探索,以及对变异世界的构建。论文以女性主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两次描写革命历史的高潮。一次是建国前出现的延安文学、解放区文学以及建国后出现的表现国家、民族、社会宏大叙事的“红色经典”;另一次则是出现
“80后”写作以代际被命名,以群体的姿态进军文坛,以“青春”的名义,举起“反叛”的大旗,建构自己的“童话世界”;在物化时代下选择与商业尽情的狂欢,标榜“娱乐至上”,接受市场的
那天上午10点半左右的时间,正值仲秋渐近,上午的阳光和着金黄纷纷穿过斑驳的光影,炫目又灿烂。我开始阅读刘彤彬近年创作的一摞纸本。因为此前对刘彤彬的艺术创作仅是局限在
学位
有鉴于既有小说中的孙中山形象研究之寂寥,论文遍览晚清至民国时期相关小说及第一手史料,从中选取若干部重点小说与突出文学现象作为突破口,以期开出新境。  笔者悉心以史为镜
初中化学老师在日常教学时,需要多开展化学实验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他们自主进行化学实验,在具体操作中提高自身素养。 In the daily teaching, chemistry teach
丽洁宁消毒洗液属于胍类消毒剂(试验消毒剂),由通化万通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供,其主要杀菌成分为醋酸氯己定,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腐蚀性小、性质稳定的消毒剂,含量为4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