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色氨酸分子印迹膜修饰电极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_w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子印迹技术(MIT)是近四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抗体模拟技术,该技术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具有可以和生物实体相媲美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且能克服生物活体单元易变性失活、种类有限、成本高等不足,满足传感器对敏感元件的要求;化学修饰电极(CME)方法可在电极表面按照实际需要进行分子设计,其表面某些特定性质的官能团在提高选择性和灵敏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因此,通过在电极表面进行分子设计、空间结构的控制和优化,制备出高性能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修饰电极对构建传感器界面具有广阔前景和实际意义。本文构建了L
其他文献
苯并三氮唑是一种在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电力、铁路交通、轻工和军工部门得到广泛应用的防腐蚀添加剂,但是在铜币防腐方面仍不能满足需要。关于相关领域方面的探索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五角铜币面临的在防腐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改性苯并三氮唑为基础的防腐配方研究。本文首先以苯并三氮唑,2-氯乙基三甲基氯化铵,NaOH为原料,以乙醇为溶剂,在79℃下恒温回流6h,合成2-苯并三唑-1-乙基三甲基氯
学位
省属公益类科研机构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基本职能是从事基础性公益研究和提供公益性科技服务。随着分类改革的深入推进,公益类科研机构将更凸显其真正的社会公益本质。为了增强其科技创新能力和公益服务能力,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予以稳定和大力支持,尤其是财政性资金上的支持。福建省也相应设立了基本科研专项经费予以支持。随着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位
21世纪,人类社会开始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第一生产力。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广泛传播科技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科学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整体水平上看,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还很低,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与全国一样,福建省也面临着如何加快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讲话中指出:“科协工作
学位
黄铜矿结构型三元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尤其在红外波段激光频率转换方面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深入地了解这类化合物的微观电子结构与非线性倍频效应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采用密度泛函方法,系统地研究了由ⅡB、ⅣA、ⅤA元素组成的ABC2(A=Zn, Cd; B=Si,Ge, Sn; C=P, As)系列化合物共12种晶体的构型、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并对
学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复合化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通过溶胶-凝胶法将稀土离子、纳米晶体和有机荧光染料固相化,制备出具有优越性能的新型复合光功能材料以满足人们对材料的特殊要求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选择绿色化学合成方法,采用无毒、易处理的CdO和Se粉末为Cd和Se的前驱体,在280℃的油酸、十二烷基膦酸、三辛基膦体系中快速的合成出了一系列不同粒径的油溶性CdSe量子点。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监测其生长
学位
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机功能染料,方酸染料正引起化学界的极大兴趣。由于其特殊的D-A-D结构,方酸染料在可见-近红外区有强烈的吸收和荧光发射,因而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离子检测中。本文合成了六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方酸染料,通过IR、1H NMR、13C NMR、MS、EA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其离子识别的性质及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如下:(1)环境中的汞离子一直是人类生存的巨
学位
由于独特的氢键给体和氢键受体性质,方酰胺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领域,光导材料,药物设计,手性催化,分子识别等领域。本文合成了两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方酰胺122和123及一个含有NH的方酸菁124,用IR、1H NMR、13C NMR、MS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概括如下:1.以N-甲基苯胺(130)为起始原料,经过亲核加成和胺解反应,合成了方酰胺122
学位
DMAP,即4-(N,N-二甲基)氨基吡啶,作为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的一种,自1969年被首次应用于催化酰化反应,表现出了极高的催化活性。目前,DMAP衍生物作为亲核催化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酰基转移反应中,并成为该类反应的首选催化剂。基于中心手性,轴手性和面手性的DMAP衍生物相继被开发出来,该类化合物的合成一直是有机化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本论文简要介绍了吡啶的化学性质、各种类型的DMAP和苯并环辛四
学位
自方酸菁染料被首次合成以来,到目前已经历了45年的发展,其应用已经拓展到各个领域。由于方酸菁在可见及近红外区有强烈的吸收和发射性质,使其非常适合于与光敏现象相关的应用,因此方酸菁化学在近年来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在与光敏现象相关的太阳能电池领域,方酸菁的相关报道逐渐增多,显示了其在该领域中的良好应用前景。在应用于太阳能电池领域的诸多方酸菁中,以不对称方酸菁的报道最多,相关理论也得到了公认。本文设计并
学位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以水热法和固相烧法合成了一系列微纳尺度的锑基三元氧化物,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手段对合成产物的晶相、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进一步将所制备的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考察了其电化学性能并研究了其电化学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SbCl3,MnCl24H2O和N2H4H2O为原料,分别用水热法和混合溶剂热法制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