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并观察在湿热环境条件下,高脂饲料喂饲的方法建立的高脂血症大鼠模型,探讨在相同湿热环境下高脂血症大鼠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肾周和睾丸周围脂肪垫的变化。以藿朴夏苓汤(清热去湿代表方剂之一)对模型大鼠进行干预,探讨该方对湿热环境下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脂化浊作用机理,并与活血祛瘀代表方中成药血脂康(主要成分:红曲,功能活血降脂)以及西药降脂药物立普妥(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比较,观察各组实验间血脂水平及体内脏器周围脂肪的差异。方法:本实验采用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大鼠模型组、单纯湿热环境组、单纯高脂饮食组、湿热环境+高脂饮食组(模型组)、藿朴夏苓汤组、血脂康组、立普妥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单纯高脂饮食组外,其余5组均模拟岭南地区气温的环境,每日置于温度(36±2)℃,相对湿度为70-90%的人工气候箱内6小时。除正常组与单纯湿热环境组持续以普通饲料喂养,其余5组,均以(76.7%的基础饲料+3%的胆固醇粉+10%的猪油+0.3%的猪胆盐+5%蛋黄粉+5%奶粉)高脂饲料喂食,连续喂养6周,每日观察大鼠活动情况、大便性状及皮毛变化。藿朴夏苓汤组(0.418g/kg)与血脂康组(0.047g/kg),在喂养高脂饲料时即开始灌胃给药干预,均早晚2次给药,连续给药6周;立普妥组(1.8g/kg)在造模后第3周开始每日给药1次,连续给药3周。实验结束前一天,禁食不禁水12小时,麻醉后解剖大鼠,心脏采血分别检测血清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手术分离大鼠双肾周及睾丸周围脂肪垫称重,统计实验数据并分析。结果:1.湿热环境+高脂饮食组(模型组)大鼠于造模约1周开始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烂,皮毛发黄无光泽,活动减少等症状,约3周时上述症状达到高峰。第6周实验结束时检测大鼠血清TC、TG、HDL-C、LDL-C水平较正常大鼠均明显升高,统计数据差异明显(P<0.05);且模型鼠肾周及睾丸周围脂肪垫增重较正常大鼠明显(P<0.05)。2.单纯湿热环境下大鼠血清TC、TG、HDL-C、LDL-C水平较正常大鼠均有轻度升高,但统计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湿热环境+高脂饮食组(模型组)大鼠血清TC、TG、HDL-C、LDL-C水平较单纯高脂饮食大鼠有轻度升高,但统计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3.与模型组比较,藿朴夏苓汤组大鼠血清TC、TG、HDL-C、LDL-C水平及体内脏器(双肾及睾丸)周围脂肪垫质量均明显降低,且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P<0.01),提示藿朴夏苓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干预湿热环境下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代谢,且以降低血清甘油三酯的水平最显著。4.藿朴夏苓汤组大鼠在血清TC、TG、HDL-C、LDL-C及体内脏器(双肾及睾丸)周围脂肪垫质量较血脂康组大鼠明显降低,这表示藿朴夏苓汤在干预疗效上优于血脂康组。藿朴夏苓汤组与立普妥组大鼠,在血清TC、TG、HDL-C、LDL-C及脂肪垫质量无明显差异,提示藿朴夏苓汤与立普妥在该模型中的降脂效果大致相同。结论:1.本研究尝试在湿热环境下配合高脂饮食模拟岭南地区高脂血症的形成,对于构建中医病症结合的高脂血症动物造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研究结果提示,在气候湿热的环境下,高脂饮食大鼠存在体内脂肪代谢紊乱,且湿热环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体脂代谢。2.藿朴夏苓汤作为清热化湿代表方之一,能够明显降低模型大鼠的血清TC、TG、 HDL-C、LDL-C的水平,较中成药血脂康具有明显优势。且其降低模型大鼠血清TC、TG、HDL-C、LDL-C作用与立普妥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