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和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水平,提升了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不再只满足于最基本的物质文化需要,国家也愈发重视民生问题的解决。但由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人口流动规模逐年扩大,加之城市自身的毕业生就业人口数量庞大,我国各大中城市的住房压力逐年增加。再加上城市商品房房价的逐年上升,带有保障性质的住房,诸如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越来越成为缓解住房压力的有效措施。但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原有住房保障体系还存在诸多不足,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保障作用,迫切需要相应措施的出台来改善当前的住房保障问题。在此情况下,我国政府启动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创新性的提出公共租赁住房,并进行科学的探索与研究,于2010年6月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由此开始,公共租赁住房正式加入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来,我国政府也随之转变了住房保障方面的工作重点,由“产权式保障”转向了“租赁式保障”,推进公共租赁住房的开工建设,缓解“夹心层”群体的住房压力。但在本文的前期准备中发现,虽然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自实施以来已经经历了近十年的时间,公共租赁住房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但还缺乏对各具体地区政策实施效果的研究。因此,本文从实施效果入手,对辽宁省公共租赁住房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了研究。本文在研究了相关的学术论文、理论制度的基础之上,明确了保障性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公共政策效果等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的具体含义。随后,在文章的主要部分,首先归纳总结了中国以及辽宁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自出台以来的演进历程,从启动探索阶段、发展调整阶段和保障完善阶段三个时期对政府出台的公共租赁住房相关政策进行了梳理,并分别探析了国家及辽宁省实施的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在各个时期的不足,认为存在法律法规相对滞后、融资渠道单一、建设资金筹集不足、政府责任弱化和管理方式不健全等问题。其次,在对公共租赁住房进行了宏观上的审视之后,以辽宁省为例,深入分析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对辽宁省公共租赁住房的筹集建设、申请审核、配租定价和退出监督等环节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从政策实施效果的角度对辽宁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在这四个环节上的表现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又在搜集和参考了辽宁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实施以来的历年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辽宁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定量分析,从土地供应、住房供给、居住环境三个方面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分析了辽宁省公租房政策效果的充足性,辽宁省公租房的大量建设增加了保障房供给、改善了人民居住质量,实现了政策设计时期的主要目标;参考公平的三要素对政策的公平性进行分析,辽宁省吸取经济适用房的相关经验教训,严格把关公租房从建设到分配的各个流程,保障政策的透明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居民对于公租房政策的知晓度和满意度,了解到群众普遍对现行的公租房政策持满意态度,对政策的回应性做出评价,对政策实施以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在总结和研究了包括深圳、香港、新加坡和德国在内的各地区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实施情况之后,选取了适合辽宁省省情的部分加以借鉴,结合辽宁省公租房政策当前所存在的各类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辽宁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建议:一是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制度的自身建设,完善公租房相关法律法规,继续推进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相结合的供给方式;二是完善公共租赁住房的相关配套制度,在财政金融以及资产审查等方面予以支持;三是健全公共租赁住房的专业管理模式,实行弹性租金或差异化租金,注重公租房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四是要引导公众理性认知,转变固有的住房观念,把对住房的“拥有权”转变为“使用权”。在落实上述建议的情况下推动辽宁省公共租赁住房的良性发展,完善辽宁省住房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实现解决“夹必层”人群住房问题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