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肉是中国居民的主要肉食品,其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关键性民生问题。无公害猪肉的生产是一项宏观的系统控制工程,贯穿于种猪选择、场址环境的选择和质量控制、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兽药使用、屠宰加工、流通运输、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涉及无公害生猪养殖户、饲料生产商、兽药生产商、屠宰加工厂、物流运输公司、零售商等相关主体,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无公害猪肉质量安全控制的失败。我国的生猪产业历来以生产者地域分散、规模弱小的形态存在,勿庸讳言,此种产业特性造成了我国生猪产业的生产存在着严重的系统控制缺失,近年来,我国猪肉消费中的安全事件更是频发不断。如何从根源上杜绝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以形成动力机制运行有序的无公害生猪养殖业态?本文基于此现状,从生猪的生产供给角度,分析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由主观心理、客观条件始发,在产业整体氛围与产业治理环境交互作用下的生产动力系统。本研究主要对无公害猪肉生产过程的关键点进行系统整理,构建了无公害猪肉生产的产业系统图;在此基础上,依据生产者行为学、生态农业理论,从经济学角度对当前无公害猪肉生产动力不足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分析。分析其生产动力不足的内在机理,找出无公害猪肉生产动力的内外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也可作为其他省份发展无公害生猪养殖的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⑴综述了有关猪肉质量安全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有关猪肉市场供给和消费的研究,生猪产业模式和猪肉供应链方面的研究,且介绍了发达国家在保障猪肉安全方面的经验,并对此进行了简短评述。当前西方学者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研究相对成熟,已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理论和实证的研究体系,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值得我们借鉴。
⑵概述了无公害猪肉生产全过程,分析了供应链各环节关键点、影响无公害猪肉质量的内外因素与约束条件及无公害猪肉的生产与交易特性。影响无公害生猪质量安全的因素主要有环境质量水平、资本规模大小、设施设备配备、技术投入和操作管理规程。因此,实行无公害猪肉生产供应链管理,需要制定一套贯穿于无公害猪肉生产全过程的标准化安全生产控制体系,严格按照有关的法规、标准进行管理和监控,控制每个环节的关键点,保证无公害猪肉的质量。
⑶在深入分析我国无公害猪肉的生产现状和产业组织情况下,结合“柠檬市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等相关理论分析无公害猪肉供给障碍的原因,并从猪肉生产成本、猪肉质量信息、消费者认识和政府督导四方面分析其生产动力不足的内在机理。得出目前我国无公害猪肉生产者生产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造成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缺乏正确的认识,抑制了无公害猪肉的消费需求;2)生产成本较高,增加了生产的逆向选择性;3)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存在“柠檬问题";4)督导机制缺失,市场准入机制难以运行。
⑷在国内外有关安全食品供给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生猪养殖户无公害生产意愿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模型,以福建省1400家生猪养殖户为问卷对象,对生猪养殖户选择无公害生产意愿及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结果,从假设的11个变量中,筛选出9个显著性影响变量。为得出促进无公害生猪养殖的促推着力点与有效推进次序,文章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无公害生猪养殖的促推模型,并再次展开对福建省九个地市300家生猪养殖场的问卷调研,从而得出每个无公害生产的动力因子在实践过程中得以推动与治理的先后顺序与着力点大小。
⑸根据对生产养殖者无公害生产动力相关的消费者、媒体与政府等主体交互作用分析,文章得出影响生猪养殖者无公害生产的动力机理--其源动力来自于以生产者为主体的自身组织能力,其促推力来自于以市场消费者和媒体为主体的产业环境与氛围,其压力来自于以政府为主体的无公害生产的产业治理环境。
⑹从生产者意愿视角,考察无公害生猪养殖过程中的相关主体交互作用的关键控制因子,同时,构建了由生产者组织能力、产业氛围、产业治理环境三者有序交互运行的无公害猪肉生产的促推模型,并基于此得出实践中推进的措施着力点大小与先后次序。此种研究的思维框架与方法将为其它领域的相关或类似研究提供借鉴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