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区土地集约利用与管理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h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不断推进,西部地区特别是作为西部开发的桥头堡和长江上游的金融中心的重庆,经济上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也使得城市用地扩张迅速,城市边缘地区作为受城市扩张影响最直接的地带,其在土地利用与管理上面临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城市边缘区土地集约利用与管理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目前,虽然对城市边缘区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是对于城市边缘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体系还未建立,系统的管理条例也没有提出,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城市的发展带动着城市边缘的不断变化,未来城市的健康发展势必要建立在城市与城市边缘和谐过渡的基础之上,城市化进程不是简单的土地城市化过程,所以城市边缘区不能作为城市盲目拓展的地带,作为城乡统筹的前沿,应当在过渡到城市的过程中解决好城乡之间存在一系列问题,诸如征地补偿安置、失地农民就业、社会保障等,对城市边缘区土地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促使土地集约利用,这就需要通过广泛的研究,对重庆城市发展的经验进行总结,通过城市边缘区规划的制定及政策改革,实现城市边缘区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和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本文总结了前人的研究结果,综合前人的研究方法,在总结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以渝北区为例,对其城市边缘区进行深入调查。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全文的理论基础,介绍了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通过研究背景及国内外关于城市边缘区研究的动向,系统的总结了城市边缘区以及城市边缘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对城市边缘区的一般特征进行了归纳,并总结了城市边缘区划定的方法,对渝北城市边缘区进行了划定;第二部分通过对城市边缘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建立了城市边缘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确定了指标权重及指标标准化处理的方法,并给出了城市边缘区土地集约利用等级标准,并对渝北城市边缘区典型区域木耳镇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木耳镇土地利用的现状,并选取了适当的指标体系对木耳镇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各种因素对木耳镇土地集约利用影响的程度,提出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第三部分针对影响渝北城市边缘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管理上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土地管理的政策建议,在制定并严格执行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边缘区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使得边缘区土地布局合理,开发有序,环境和谐,从而提高边缘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第四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方向,以待日后进一步研究完善。
其他文献
在为时并不长的新时期诗歌中,伊蕾似乎已成为某种“历史”和“传奇”,她是1980年代女性诗歌的代表性人物,得一时风气之先,广受关注、好评、争议,但她的诗歌生涯却迅即发生令
记忆rn王西平:1970年2月,你出生在安徽当涂,我看到过你的一幅照片:坐在一个很小的老桥上,旁边就是你的母亲,讲讲这张老照片的故事吧?rn阿翔:这张老照片是我母亲仅存几张的其
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呈现,更要关注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和认知心理特点.改变文言知识学习无趣低效的状态,把一个个孤立的词语,一个个枯燥的语法知识置于文本之中,在情境
鲁若迪基是云南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新星,他以充满灵性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在小凉山的宁蒗有一片不一样的天空,在那一片不一样的天空下,有着不一样的生活.我不止一次被他那质朴
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探索形成语文综合素养.如何通过自主活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不少中国地方政府纷纷与国外地方政府建立起国际友好城市关系。承担着开展各种外交政策的职能,国际友好城市有利于地方政府在政治
在尘嚣直上的诗歌声中,大解一直保持着低语式抒情.他的诗,谈不上有复杂或新颖的技巧,也谈不上思想如何深刻,但有感动人的力量,这种感动又非来自事物或事件本身.事实上,大解的
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rn文/《人民日报》评论部rn“看春晚,最累的是手.”不仅要抢红包,更有不吐不快的拍砖或点赞.敲字、分享、转发……根本停不下来.难怪有人开玩笑说,
期刊
针对传统扰动观察法无法兼顾跟踪稳定性与快速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不确定性推理的扰动观察法,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首先,建立光伏电池模型并验证其输出特性;其次,基于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当代青年群体中涌现出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青年社会组织。这部分社会组织以其新型的概念和面貌影响着我国青年社会生活,并逐步发挥其社会治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