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3月,为了修建地铁三号线,南京主城区2000多棵梧桐树即将面临搬迁。《扬子晚报》等南京本地的纸质传媒迅速介入报道,梧桐树移植事件在传媒的持续报道下成为了整座城市的焦点。随后的一个月,市民们为了拯救梧桐而行动,传媒也积极参与梧桐树移植事件的报道,并且成为推动事件进展的重要力量。最终,南京市出台了“绿评”制度,规定今后的所有市政工程涉及移植树木,必须由市民代表、专家学者参与“绿评”论证。引入公众参与机制,是“绿评”制度最为引入关注的地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民意的胜利。
若以框架理论的观点研究传媒在梧桐树移植事件中的报道,可以发现,不同形式的传媒报道遵循着一定的主题框架和话语框架,而以这些框架为基础而搭建的,是传媒报道中一直隐含的南京城市形象,换言之,市民对南京城市发展的期待。传媒对于市民这种期待的表达是无声的,本文认为,这种表达对推动梧桐树移植事件中的公众参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关注的是梧桐树移植事件中,传媒对公共决策所起的推动作用。文章从传媒对梧桐树事件议程设置和转化、传媒对梧桐树移植事件公共决策过程的推动,以及传媒对“绿评”新政的关注入手,试图以梧桐树移植事件为例,探讨传媒在公共决策指向、形成和实施过程中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