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媒对公共决策的推动作用——以南京梧桐树移植事件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len71942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3月,为了修建地铁三号线,南京主城区2000多棵梧桐树即将面临搬迁。《扬子晚报》等南京本地的纸质传媒迅速介入报道,梧桐树移植事件在传媒的持续报道下成为了整座城市的焦点。随后的一个月,市民们为了拯救梧桐而行动,传媒也积极参与梧桐树移植事件的报道,并且成为推动事件进展的重要力量。最终,南京市出台了“绿评”制度,规定今后的所有市政工程涉及移植树木,必须由市民代表、专家学者参与“绿评”论证。引入公众参与机制,是“绿评”制度最为引入关注的地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民意的胜利。   若以框架理论的观点研究传媒在梧桐树移植事件中的报道,可以发现,不同形式的传媒报道遵循着一定的主题框架和话语框架,而以这些框架为基础而搭建的,是传媒报道中一直隐含的南京城市形象,换言之,市民对南京城市发展的期待。传媒对于市民这种期待的表达是无声的,本文认为,这种表达对推动梧桐树移植事件中的公众参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关注的是梧桐树移植事件中,传媒对公共决策所起的推动作用。文章从传媒对梧桐树事件议程设置和转化、传媒对梧桐树移植事件公共决策过程的推动,以及传媒对“绿评”新政的关注入手,试图以梧桐树移植事件为例,探讨传媒在公共决策指向、形成和实施过程中的角色。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对城市的关注不止于物理空间的建设,还进一步发生在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与塑造中。对于政府来说,城市形象的建设有利于协调城市各部门间的关系,引领城市发展的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80年的19%跃升至2011年的50%。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政策推动下,中国城市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微博作为企业品牌传播媒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小到私人小店、大到跨国集团,均可以开通微博,发布产品信息、树立企业品牌、服务用户群体……以新浪微博平台为例,根据新浪微
学位
2011年8月9日,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召开视频会议,对新闻战线发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倡议。本文以湖南地市党报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