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人工繁育的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绿鳍马面鲀的投喂策略和对不同原料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探究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摄食节律及胃排空模型,采用“一次饱食投喂”和“连续饱食投喂”2种方法(将每天8等分,6:00为第一个时间段,间隔3h作为一个新的时间段。“一次饱食投喂”法的一个处理对应一个时间段,“连续饱食投喂”仅设一个处理,每天投喂8次。)研究绿鳍马面鲀幼鱼的摄食节律,实验持续7 d。此外,采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平方根模型对实验鱼[体重为(4.28±0.46)g]饱食后0、2、4、6、8、10、12、14、16、20、24、28 h时的胃内容物湿重进行拟合,获得绿鳍马面鲀幼鱼的胃排空模型。结果显示,(1)2种投喂方式均表明绿鳍马面鲀幼鱼的摄食节律为24 h一周期。采用连续饱食投喂方法时,摄食率在03:00、06:00、09:00、12:00无显著差异,在15:00达到峰值后急速降低(P<0.05),并在0:00达到最低值;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一次饱食投喂任意时间段(P<0.05),饲料效率与一次饱食投喂方式下的03:00、06:00、15:00、18:00投喂组不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2)采用一次饱食投喂法时,实验鱼18:00后摄食率急速降低(P<0.05),并在0:00达到最低值;同时,09:00和12:00实验鱼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要优于一天中的其他时间(P<0.05),每天09:00-12:00时间段投喂绿鳍马面鲀幼鱼可显著提高其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3)平方根模型在3种模型中拟合效果最佳,方程表达式为y0.5=2.802?0.204t(R2=0.987);平方根模型拟合出实验鱼饱食投喂后胃内饲料全部排空的时间在10 h左右,80%胃排空时间在6 h左右,3h可达较高水平的41%。综合上述指标,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每天09:00-15:00时间段饱食投喂绿鳍马面鲀幼鱼3次,每次间隔3 h。2、为探究投喂频率和时间对绿鳍马面鲀幼鱼生长性能和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影响,结合上个摄食节律实验得到的研究结果,本实验共设计7个处理组(F1、F2(1)、F2(2)、F3(1)、F3(2)、F4、F5),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设定投喂频率为F1(12:00)、F2(1)(9:00和15:00)、F2(2)(6:00和18:00)、F3(1)(6:00、12:00和18:00)、F3(2)(9:00、12:00和15:00)、F4(6:00、9:00、12:00和15:00)、F5(6:00、9:00、12:00、15:00和18:00)。选择规格整齐、表观健康的630尾鱼[体重为(6.18±0.86)g],每个实验桶中随机分配30尾鱼,共计使用21个桶(有效容积200 L),使用流水养殖的方式,实验持续30d。结果表明:(1)在1次/d-4次/d投喂频率范围内,增加投喂频率,绿鳍马面鲀幼鱼的摄食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呈现上升趋势(P<0.05),超过这个范围则差异不显著(P>0.05);1次/d投喂频率下的肥满度显著低于其他4组(P<0.05),4次/d和5次/d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2)增加投喂频率,实验鱼体的粗蛋白含量逐渐降低(P>0.05),粗脂肪含量逐渐升高(P<0.05),5次/d组的粗脂肪含量相较于1次/d组增加约5%,实验鱼的水分不受投喂频率的影响。增加投喂频率,胰蛋白酶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3次/d时活性最低(P<0.05);4次/d和5次/d的脂肪酶活性最高,两者之间无差异,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淀粉酶活性不受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3)增加投喂频率,实验鱼肝脏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没有显著地变化(P>0.05),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均呈现升高趋势(P<0.05),5次/d组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2次/d和3次/d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4次/d和5次/d(P<0.05);4次/d和5次/d组的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4)投喂频率在2次/d-3次/d范围内,改变投喂时间,2次/d的摄食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有显著性变化(P<0.05),而3次/d的各项指标均无影响(P>0.05);F3(2)组的肝体比最高(P<0.05),肥满度、脏体比、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酶活性均不受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综上所述,实验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幼鱼适宜的投喂频率应保持在3次/d。3、为研究绿鳍马面鲀幼鱼对不同饲料原料的表观消化率,选取鱼粉、豆粕、花生粕、棉籽粕、菜籽粕5种饲料原料,以基础饲料和待测饲料7∶3的比例,添加0.5%三氧化二钇(Y2O3)作为指示剂制作实验饲料,选取540尾体格健康、规格一致的初始体重为23.94±0.48g的绿鳍马面鲀幼鱼作为实验对象,每一种原料作为一个实验组,每组3个平行,饲养于室内流水养殖系统的18个桶中(有效容积200L)。结果表明:(1)绿鳍马面鲀幼鱼对实验所用的5种饲料原料中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在52.20%-75.08%范围内,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分别为鱼粉(75.08%)>花生粕(63.84%)>菜籽粕(59.69%)>棉籽粕(54.33%)>豆粕(52.20%)。(2)绿鳍马面鲀幼鱼对鱼粉和花生粕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较高,在91%以上,且两者没有显著差异(P>0.05);对豆粕、菜籽粕、棉籽粕的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分别为73.35%、78.84%、79.35%,其中棉籽粕和菜籽粕的蛋白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豆粕(P<0.05),且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3)绿鳍马面鲀幼鱼对实验所用5种原料的脂肪均有较好的吸收利用能力,表观消化率均超过93%,其中对鱼粉的脂肪表观消化率最高,达到99.81%,其他4种原料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4)5种饲料原料总氨基酸表观消化率范围为73.25%-89.69%,绿鳍马面鲀幼鱼对鱼粉和花生粕中的总氨基酸消化较好,均达到了86%以上,显著高于菜籽粕、花生粕和豆粕(P<0.05)。综上所述:鱼粉和花生粕为绿鳍马面鲀的优质蛋白源,豆粕、棉籽粕和菜籽粕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也较高,但其存在部分氨基酸表观消化率较低的现象,在实际应用中应适量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