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心病(CHD)已成为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它的主要病理基础,内皮功能损伤、平滑肌细胞增殖、血小板激活聚集以及血栓形成是其主要发病机制,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控制其发展已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研究发现:可溶性P-选择素(soluble P-selectin, sP-selectin)作为一种细胞粘附分子在炎症反应及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选择素调节活化的内皮细胞与粒细胞、血小板与粒细胞之间的反应,是反映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激活状态进而导致冠状动脉内斑块不稳定的特异性非侵入性指标。近年来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不仅是一种脂肪沉积的疾病,炎症在其发生、发展和预后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作为一种急性期反应物反应全身炎症程度,大量试验证实,hs-CRP是心血管事件的一种预测物,动脉粥样硬化病人高hs-CRP水平提示高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冠心病的又一独立危险因素,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可通过多种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发展。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致内皮受损及功能障碍,由于内皮细胞的损伤,血管活性物质的分泌与释放失衡,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同时降低内皮细胞的抗血栓能力,增加血液的凝固性,导致血栓形成,最终促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目的:1、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高敏C-反应蛋白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研究三者能否预测冠心病的严重程度,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2、通过实验研究冠心病患者可溶性P-选择素、高敏C-反应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三者的相关性,探讨血小板功能与内皮细胞功能及血管炎症反应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2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2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20例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心脏64排螺旋CT排除冠心病者(对照组)20例。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AMI组、UAP组、SAP组和对照组之间在年龄、性别构成、吸烟、并存疾病、血小板计数、血脂和肾功能诸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1、P-选择素水平在AMI组、UAP组、SAP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74.81±5.24) ng/mL、(200.44±8.47) ng/mL、(103.87±9.59) ng/mL、(101.16±9.67) ng/mL。在AMI组、UAP组和SAP组,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均<0.05),而SAP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hs-CRP水平在AMI组、UAP组、SAP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4.10±.1.69) mg/L、(2.22±0.49 ) mg/L、( 0.76±0.51) mg/L、(0.74±0.35) mg/L。在AMI组、UAP组和SAP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均<0.05),而SAP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Hcy水平在AMI组、UAP组、SAP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28.13±.6.17)μmol/L、(19.58±3.07)μmol/L、(11.09±2.16 )μmol/L、(10.44±1.99 )μmol/L。在AMI组、UAP组和SAP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均<0.05),而SAP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 05)。4、冠心病患者P-选择素与hs-CRP相关系数r=0.456 (P<0.05),Hcy与hs-CRP相关系数r=0.210(P<0.05),P-选择素与Hcy相关系数r=0.848 (P<0.05)。结论:1、P-选择素在AMI组和UAP组较SAP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其中AMI组更高,提示ACS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状态,AMI患者血小板活化程度最重,其次为UAP组,在次为SAP组。2、hs-CRP水平在AMI组和UAP组较SAP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其中AMI组最高,提示ACS患者体内存在血管炎症反应,炎症反应程度为:AMI>UAP>SAP。3、Hcy水平在AMI组和UAP组较SAP组和对照组明显升高,其中AMI组更高,提示ACS患者体内可能存在血管内皮功能的损伤,进而激发血管炎症反应,AMI患者较UAP患者炎症反应程度更重。4、血清Hcy水平,Hs-CRP水平及P-选择素水平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均随病情的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联合检测三者可协助了解病情,为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