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画像创作方式的独特表现由来已久,作为一种绘画的题材,它关注人生存的状态、人生的意义及人的价值等根本问题。自画像创作对某些艺术家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对自我的探寻行为,更是一种对自我生命的拯救行为。 最具代表的是梵·高,创作自画像成了他在困境时希望抓住并借以活命的稻草。他将所有的志向、报负、痛楚、疾苦都转化为他的自画像艺术,艺术于他,是生命的全部、生活的所有。通过解读他的自画像,他的敏感、脆弱、坚毅、热情、奔放、矛盾、执拗向我们展露无遗,其间交织着他无奈的苦痛与辛酸的渴盼,镌刻着他孤独一生的印记与狂热追求的痕迹。梵·高的自画像中对逸想中新境界的这种“幻想”始终存在,他用尽了生命的所有,找寻到了自画像创作这一渠道与自我展开对话,也找寻到了自己精神拯救最为感人的方式,并借此确立了自我存在的意义。 伦勃朗始终对自画像这一特殊载体保持着极度的热忱。他作为艺术大师的人生和艺术发展历程,充分印证了人生的经历和艺术的发展的轨迹会不谋而合。当对外界获得的感知作为一种阅历渐行渐远,内心的感触与体悟会带来人生和艺术的升华;随着曾经真实而绚丽的表象逐渐远去,留下的只是生命在升华中与世界自发的交流,或许这就是“神遇而迹化”的境界。伦勃朗每一时期的自画像都是他内心情感的真诚袒露,这些自画像不仅仅让人们看到了大师的艺术生涯,也让人们了解到了其本人的面貌和内心情感的变迁。这些不朽的自画像,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了他高尚的灵魂和崇高的境界。 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继承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借鉴前人。伦勃朗作为十七世纪荷兰画派的代表人物,他对绘画的深刻透彻的见地尤其值得我们开掘和解读,而梵·高作为十九世纪荷兰继伦勃朗之后的另一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画家,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比较并挖潜两者在生活和艺术创作上的异同点,论证两者相互映照的关系,不失为一种新颖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伦勃朗和梵·高的自画像作品被誉为西方肖像画发展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所留下的宝贵价值和精神财富将永远在广袤的艺术星空中散发光芒。本文以伦勃朗和梵·高的自画像为主要线索,以两者自画像中的情感特征、精神价值和对生命内涵的感悟作为切入点,将对描述各自生命瞬间的自画像进行比较归纳和剖析研究,比较分析自画像所展示出来的更接近于画家灵魂的精神元素,来挖掘两者各自的内心情感及艺术发展历程。为研究两者自画像中对画家自我生命和艺术生命的“寻求”与“拯救”这个角度提供新的视角。进而探寻艺术家的人生在冲突中失落,而其艺术生命则在冲突与超越中得以升华。伦勃朗晚年和梵·高一生同样都处于贫困、孤独之中,但两者的生命状态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两者将生命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有所不同,伦勃朗是将艺术纳入生命,进而达到和谐与融合,后者则是将生命投向艺术,甚至为艺术献身。艺术家的生命价值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中,而不在于社会赋予他这样一个角色。他们出于生命的召唤以及对生命完美的诠释,走上了一条创作之路,并在创作中追求生命真实之真理、显露生命真实之坦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