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网络革命、互联网革命和移动革命三重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下,实体社交关系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成为人类社会交往的结构形态,同时也是研究社会交往关系的重要基础观念。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社交主体在自我的心理预判上具有多重性特征,行为上体现自我意识觉醒并构建以先赋自我为中心,多重自我展演的交互情境,借由微信朋友圈“分组设置”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多重自我的社交行为即囊括了使用“分组可见”和“分组不可见”功能的多元圈层展演,也囊括了不使用“分组设置”功能的多重自我调适。笔者结合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将主体在发布信息时是否使用分组功能视为对社交情境的判定,进一步将社交情境划分为“情境分离”、“情境矛盾”、“情境融合”三种状态,采用质化的研究方法挖掘多重自我在不同情境中的社交策略,以期获得其背后镶嵌着的行为动机和社交关系。研究发现,“多重自我社交”是指在实名制和投射现实人际关系的网络环境中,用户先基于多重自我的心理初始预判,在某一个圈层或群体中通过定位自己“应该状态”,再采用一定的行为策略强化真实自我的某一个潜在因子;“多重自我社交”下的社交网络具备“强关系向弱关系转化”、“工具性和自利性渗透”、“中国式关系人情再现”的三重特征。鉴于此,笔者认为“网络化个人主义”在中国社交媒体语境中具有特殊性,具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