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很多人把艺术行业单纯看成娱乐业,没有看成艺术也是生产力;把艺术当成文化部门的工作,没有看成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人才在这样的保守思想禁锢下往往没有受到重视和发展。随着重庆直辖以来的经济发展,人民富裕起来,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艺术人才的作用渐渐显现出来。再加上中央到地方的各种振兴文化的政策出台,对艺术的需求和标准渐渐提高,对艺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使用也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重庆的艺术人才队伍有一定基础,出了不少大家名家,如: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沈铁梅,四川美术学院院长、重庆美协主席罗中立,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冯建新等。出了不少名剧名作,如:《金子》、《巫山神女》、《移民金大花》等作品1000多件。也获得了不少大奖,如:国际金奖、银奖、国家文华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艺术节等各类奖项581项。然而,重庆艺术人才队伍还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总量严重不足,断层危机突出,基层单位领导班子存在青黄不接、班子不齐和“短腿”的现象等等。这些现象都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探索解决办法。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认清现实才能更好的分析原因、建立对策,才能加快形成与重庆文化大发展相适应的艺术人才队伍,提高重庆市文化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从而实现文化大繁荣。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艺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首先,制定艺术人才队伍发展战略。确立艺术人才队伍发展总体思路:“重统筹、抓两端、建机制、增投入、筑高地”。实施《重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艺术人才骨干培养计划。研究制定《重庆市艺术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重庆市艺术人才建设规划》等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艺术人才培养和交流一体化的人才服务管理工作体系。加强艺术市场管理,健全市场规则,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采取竞争上岗、适度引进等办法,配齐、配强艺术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完善文化艺术行政管理单位党政人才、艺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艺术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建立完善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等补充性办法。设立艺术人才建设专项资金,用于艺术人才的培养、引进和奖励。建立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及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推进艺术行业各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业贷款等方法,完善支持高层次艺术人才创业金融服务。通过制定艺术专业职务技术成果条例,明确创造人权益,提高主要创作着受益比例。建立专利技术运用转化平台,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措施。建立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信用制度。鼓励发展中介机构,为用人双方提供艺术人才的信息、促成人才流动,为艺术人才的交流和使用搭建一个宽阔的桥梁和纽带。其次,改善教育培养方式。提倡在大学中建立完善的复合型艺术管理人才体系,与大学联合设立“重庆艺术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由政府出资,结合高校的教师资源和理论研究基础,从重庆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重庆艺术发展乃至艺术人才培养的举措和发展方向。增设“艺术人才管理”本科专业和“地方艺术创新与发展”、“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等研究生专业。培养和储备一批艺术人才管理骨干、艺术人才研究专家、艺术人才理论学者。让艺术人才不仅懂艺术,也懂管理。“一站多用、资源共享”,可以借用远程教育四大辅助教学平台:电视平台、网络平台、手机平台、站点平台培训艺术人才。实现艺术教育进村入户,夯实基层艺术人才队伍建设。最后,创造宽松的交流和学习环境。与艺术领域发展比较先进、发达的省市建立人才交流机制,探索开展艺术人才互派挂职锻炼平台,拓展艺术人才的学习交流平台。鼓励市外艺术人才通过技术入股、知识产权入股、承包经营、合作开发、咨询顾问等多种方式来重庆工作或服务。组织艺术人才赴外省市、外国进行考察学习。畅通艺术类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交流机制,多岗位培养锻炼人才。艺术人才队伍是文化人才队伍的主力军,文化人才队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军,优秀艺术人才作为文化领域的优秀代表,更应担当重任、走在前列、作出示范,使文化人才队伍强化精品意识,在创作生产高质量、高品位的精神文化产品上发挥引领表率作用,以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留下当代重庆的光辉印记。研究重庆艺术人才队伍有利于打牢文化人才队伍的基础,建设一支多宣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多表现平凡人物的精神世界,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更好地为人民立言、为人民放歌、为人民谋利的强有力的文化人才队伍,从而更好更快地推进重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