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建国后,包括从1949年至文革前中国山水画的研究,先从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背景方面入手,展现出“新山水画”生存的社会环境背景,在这基础之上对“新山水画”的绘画面貌,以及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创作主体进行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来研究:
第一、从“新山水画”生存的特定社会背景方面进行研究。包括政治经济基础、文化状态和画家群体的构成等方面,由此来阐明“新山水画”产生的内在原因和深层含义,为研究“新山水画”做好背景的铺垫。
第二、对“新山水画”的绘画面貌进行研究。进入新中国以来,为了使中国山水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开展了一系列的对新山水画风格的探索,基于现实主义的政治化审美要求,“新山水画”的表现题材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生了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山水画风格。主要从对“新山水画”的探索、题材内容和作品风格特点三方面进行研究,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部分,“新山水画”面貌的不同表现风格直接决定了其在新时代的生存状态。
第三、对“新山水画”的研究不仅包括绘画风格特征,同时绘画创作主体的生存状况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论文接着对当时有代表性的中国山水画家进行研究,作为山水画创作者,其塑造的作品是否符合新时代的审美要求,直接影响其自身在新中国的生存境遇,主要从主流和非主流两个方面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画家进行分析,以更进一步揭示特殊的社会环境造就的特殊的时代巨匠,和创造的时代绘画经典。
“新山水画”由于服从于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绘画面貌的多样自由化发展,但是特殊的时代情境下却塑造出了艺术史上的一座座丰碑。无论是为当时社会所推崇的中国山水画主流艺术,还是被认为不能跟随时代潮流的非主流山水画艺术,抛却社会的政治因素之后,与艺术自身的价值是并不完全成正比的,艺术服务于政治,还是艺术服务于艺术自身,并不是评判艺术高下的标准。同时通过对“政治第一”的“新山水画”的研究,进一步挖掘出“新山水画”内部学术创新的途径与策略,及其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