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以毛桃‘矮2-7’(Prunus persica (L.) Batsch. Ai2-7)、山桃‘白山碧桃’(Prunus davidiana (carr.) Franch. Baishanbitao)以及两者的F1代为试材,对RAPD标记的分离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APD标记在F1代呈3种分离方式:孟德尔分离、偏离孟德尔分离规律、异常分离。呈孟德尔分离的情况有:不分离、1:1分离和3:1分离,并对偏离孟德尔分离比例和异常分离的RAPD标记进行分析。本研究结果对该群体是否适合构建遗传连锁图谱进行了评价,对进一步利用该群体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 2、用RAPD、AFLP标记构建了‘矮2-7’和‘白山碧桃’的遗传连锁图,分别覆盖221.7cM(7个连锁群)、1238.8cM(12个连锁群)。其中‘矮2-7’的连锁图包含19个标记,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7cM;白山碧桃’的连锁图包含103个标记,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2.0cM。 3、把雌蕊败育性状看作一个形态学标记(用‘1’表示F1代群体中自然座果率为0的植株,用‘0’表示可育植株),则该性状位于‘白山碧桃’连锁图第5连锁群上,并与标记E16/M44-80连锁,遗传距离为19cM。并对该标记进行了回收、测序。 4、采用石蜡切片的方法,对雌蕊完全败育的‘白山碧桃’和雌蕊发育正常的‘矮2-7’进行解剖学观察,发现‘白山碧桃’雌蕊发育在进入自然休眠前,与‘矮2-7’发育状况相同。此后,‘白山碧桃’的雌蕊发育滞缓,子房腔不再膨大,胚珠发育停滞,花柱基本不伸长、柱头表面异常。因此,可以确定控制‘白山碧桃’雌蕊败育的遗传因子是在子房空腔形成后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