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黑格尔现实观的超越及意义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w2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是哲学史上长期存在争议的一个重要论题,也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如何认识现实,决定了如何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更决定了如何改变世界,因而研究现实问题不仅有其理论价值,同时也极具现实意义。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哲学家们对现实的理解不断丰富发展,黑格尔作为集大成者在前人基础上做出了突破性的贡献。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现实观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批判,超越了黑格尔对现实的理解,提出了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现实观,继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完成了对传统现实观的哥白尼革命,其现实观成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点。研究马克思对黑格尔现实观的超越,有助于我们认识马克思现实观的发展历程,更好地把握马克思现实观的理论精神,对我们从现实出发来认识和建设中国道路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主体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黑格尔的现实观。黑格尔现实观的理论渊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都曾对现实问题展开过重要论述。发展至近代,康德和贝克莱等哲学家对现实感性与理性认识的争论,也对黑格尔现实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黑格尔的现实观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超越,他将现实和存在加以区别,提出现实是本质与实存、或内部与外部的直接统一,认为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并努力实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具有理想性、历史性和能动性等特点。第二部分,马克思对黑格尔现实观的超越历程。超越历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现实观的简单认同,主要在其大学时期和《莱茵报》时期;第二阶段,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现实观展开批判,主要在其《德法年鉴》时期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神圣家族》时期;第三阶段,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现实观继承超越,主要在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和《共产党宣言》到《资本论》时期。第三部分,马克思对黑格尔现实观的超越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人是现实的主体”对黑格尔“精神是现实的主体”的超越;马克思“矛盾的变革”对黑格尔“理性的推演”的超越;马克思“改变世界”对黑格尔“解释世界”的超越。第四部分,马克思对黑格尔现实观超越的意义。从理论视角来看,研究并运用马克思现实观,有利于克服抽象原则即教条主义对社会现实的遮蔽,有利于发扬反对教条、敢于批判的哲学精神和改变现存、勇于超越的哲学精神。其次从现实视角来看,重视马克思现实观,有利于从现实出发认识中国道路和发展中国道路。
其他文献
本文探索卢卡奇中青年时期的思想轨迹,探索他从评论家到革命家,最后到理论家的历程;着重叙述卢卡奇1918年加入共产党前后世界观发生的剧变,本文再现卢卡奇的哲学与人生角色的
学位
卡尔·波普尔是二十世纪伟大的批判理性主义哲学家,其理性主义思想与康德哲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他继承了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思想,并将其作为有力“武器”来反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节俭观发生了变化,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节俭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一些人片面强调经济的发展,认为节俭不再是美德。与此相
探讨审美与科学发现的关系,在科技哲学和美学研究中始终是一个热点,它不仅是一个深刻的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紧迫的实践问题。目前,学术界普遍承认审美活动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大部分研究常常是泛泛的论述,很少深入到科学发现过程中,去探讨审美因素和科学发现的关系;探索审美因素、审美原则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的作用。本文尝试通过对科学发现史实的剖析,探讨科学发现过程中审美因素的重要作用。本文认为科学发现过程也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先后明确提出的,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群众史观的深化发展,是马克思理论的核心与实质。“人民主体地位”的确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