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矮脚鸡品种特性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13519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贵州地方品种兴义矮脚鸡为研究对象,在形态学水平上观测并记录其体型外貌和生产性能;在细胞水平上制备染色体常规标本片,并进行G带处理,在分子水平上运用RAPD技术分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试验结果如下:   1、兴义矮脚公鸡羽毛以金红色为主,占群体的71.33%;母鸡以黄羽、黑羽为主,共占群体的86.32%。主导胫色是白色和青色。12周龄、40周龄公鸡体重分别为1183.95g、1890.19g;母鸡分别为927.74g、1643.66g;公鸡胫长分别为6.20cm、7.01cm;母鸡分别为5.18cm、6.03cm。成年公鸡体斜长、胸宽、胸深、胸骨长分别为22.64cm、7.31cm、10.98cm、13.24cm;母鸡分别为19.87cm、6.54cm、9.29cm、10.45cm。12周龄公鸡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腿肌率分别为85.73%、78.09%、60.37%、42.22%;母鸡分别为82.71%、72.98%、59.08%、40.89%;母鸡开产日龄为165日龄,开产体重为1521.87g,开产蛋重32.32g,300日龄产蛋量为78只,平均蛋重45.47g,蛋形指数为1.35。自然交配条件下,受精率为94.76%,受精蛋孵化率91.39%,42日龄育雏成活率95.08%。   2、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适用于禽类染色体的制备,兴义矮脚鸡染色体数目2n=78,前10对为大型染色体,后29对为微小染色体。根据前10对染色体相对长度、臂比值及着丝粒指数的测量结果,各染色体的形态为:1,9号染色体及Z、w染色体为中央着丝粒(m)染色体;2、4、7号染色体为亚中央着丝粒(sm)染色体;3、6、8、10号染色体为端着丝粒(t)染色体,绘制了兴义矮脚鸡染色体核型图。详细描述了兴义矮脚鸡中期G-带带型特征,绘制了划分为34个区包括165条深浅带的G-带模式图。   3、为增强RAPD标记技术的重复性和可靠性,获得良好的扩增效果,对影响RAPD扩增体系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设置,确定反应体系为:Mg2+浓度为3.0mM,dNTP浓度为0.15mM,模板DNA用量为100ng,随机引物浓度为0.3μM,TaqDNA聚合酶为1U。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6min,然后共进行42个循环,每个循环包括(94℃变性30s,36℃退火40s,72℃延伸60s),最后72℃延伸10min。   4、对30条随机引物进行筛选,利用得到的多态性强、重复性好的13条引物对兴义矮脚鸡三品系进行RAPD分析。Y、S、B三品系分别扩增出98、100、99条带,其中多态条带数分别为60、61、65条,多态率分别为61.22%、61.00%、65.66%,平均每条引物产生的多态带分别为4.62条、4.69条、5.00条。以上结果说明,RAPD标记用于研究DNA多态性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灵敏度。   5、兴义矮脚鸡Y、S、B三品系平均条带频率分别为0.6052、0.5672、0.5661;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3400、0.3456、0.3727;品系内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2400、0.2453、0.2659;Y系与S系、B系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2598、0.3281,B系与S系为0.3023。结果表明:兴义矮脚鸡各品系都具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今后还有一定的选择余地。   
其他文献
本试验是在天然草场中,在放牧条件下,以链烷烃为指示剂,对自由采食的四头绒山羊投入链烷烃缓释装置(CRC),进行对白城地区绒山羊基地的绒山羊采食量的测定。通过夏、秋两季试验,研究了不同季节对草原载畜量、草原产草量、试验羊的体重以及采食量变化的影响,还对样品的冷冻干燥和烘干两种干制方法进行了营养成分、链烷烃分析方面的比较,探讨了较为准确的样品干制方法。并对链烷烃的气相色谱分析技术根据试验室的条件加以了
本研究对从东北地区自行采集的菌株进行了分离、纯化、培育,并进行了相关的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和相关酶活力变化规律的研究。利用自行研制的智控益生菌液体发酵器和智控固体
本文对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大针茅(S. grandis)、克氏针茅(S. krylovii)和贝加尔针茅(S. baicalensis)四种针茅种子的萌发特性及其幼苗生长过程进行了研究。旨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