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花抗衰老及抗氧化活性初步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riamirr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蝉花为麦角菌科真菌大蝉草(Cordyceps cicadae Shing)及其寄主山蝉(Cicadaflammata Dist)若虫形成的干燥复合体,其性味甘寒,具散风热,定惊镇痉作用,与冬虫夏草的无性型同属,功效相近。近年来药理研究表明,金蝉花具有抗衰老和抗氧化的作用,但对其系统研究还不够深入。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金蝉花水提物中多糖及各萃取部位的抗氧化抗衰老活性及作用机制,采用LC-ESI-MSn法初步解析活性部位的物质基础,并运用现代色谱分析方法和化学方法对活性多糖进行了结构解析,为该真菌药材深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金蝉花各部位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O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O2·-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还原力性能测定和总抗氧化性能测定法,研究金蝉花各部位体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金蝉花各部位抗氧化活性为正丁醇部位>多糖>水提物>剩余水部位>乙酸乙酯部位。在清除自由基体系中,正丁醇部位和多糖清除自由基能力相对较强,其IC50值仅次于Vc对照组,表明正丁醇部位和多糖能抑制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衰老的作用。  2.金蝉花各部位对谷氨酸(Glu)诱导的PC12细胞衰老的保护作用及机理研究。采用Glu(13mmol/L)诱导PC12细胞损伤衰老模型,研究金蝉花各部位的抗衰老活性。发现金蝉花各部位剂量依耐性的抑制Glu对PC12细胞的衰老作用,其中,金蝉花正丁醇部位抑制细胞衰老作用明显优于其它部位,多糖次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金蝉花正丁醇部位抑制细胞衰老的作用机制。发现金蝉花正丁醇部位可明显抑制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的凋亡,增强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阻止细胞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提高细胞的存活率;并且能稳定线粒体膜电位,对抗Glu诱导的膜电位下降;同时能降低细胞内的氧自由基水平(ROS),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表明金蝉花提取物的活性部位对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衰老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稳定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减少ROS的生成,阻止氧化应激的发生,调节凋亡相关基因Bcl-2蛋白的表达有关。  3.金蝉花活性部位的成分分析及主要成分含量测定。采用LC-ESI-MSn联用分析方法对金蝉花正丁醇活性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合质谱断裂数据,并与文献中已知化合物进行对照解析,初步推断了正丁醇部位中的主要的8个化合物:虫草素,N6-(2-羟乙基)腺苷,腺苷,鸟苷,尿苷,N6-(2-羟乙基)腺嘌呤,鸟嘌呤,次黄嘌呤。在LC-ESI-MSn联用分析正丁醇部位中活性成分的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了正丁醇部位中主要活性成分腺苷、虫草素、鸟苷和尿苷的含量,流动相:A为甲醇,B为0.1%甲酸水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67 nm;柱温:30℃,该法简单方便,分离效果好。金蝉花正丁醇部位中腺苷、虫草素、鸟苷和尿苷含量分别为8.485 mg/g、7.028 mg/g、7.909 mg/g、8.176 mg/g。该研究初步揭示了金蝉花正丁醇部位抗衰老和抗氧化的药效物质基础,表明正丁醇部位活性物质主要为核苷类化合物,测定了主要活性成分腺苷、虫草素、鸟苷和尿苷的含量,为该部位药效学实验研究中的给药剂量提供了依据。  4.金蝉花多糖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金蝉花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该工艺为提取温度88℃,提取时间97min,料液比1∶23,提取2次,金蝉花多糖平均提取得率为6.787%。采用水提醇沉法从金蝉花中提取水溶性粗多糖CPS,Sevag法去除蛋白质,活性炭吸附脱色,CPS从深黄色脱至淡黄色;CPS经DEAE-纤维素柱层析和Sephadex G-100凝胶柱层析进一步纯化,得到PSA-2和PSD-1二种多糖组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PSA-2和PSD-1二个多糖组分进行纯度检测,PSA-2和PSD-1在HPLC图谱上均呈单一对称峰,表明两种组分均达到了一定的均一纯度。  5.PSA-2和PSD-1的组成分析、理化性质及结构特点研究。采用薄层层析法和气相色谱分析法对PSA-2和PSD-1二个多糖组分进行单糖组分分析,得出PSA-2主要由D-葡萄糖、D-木糖和少量的L-鼠李糖组成,其摩尔比为19.04∶8.73∶1.00; PSD-1由D-葡萄糖和L-鼠李糖组成,其摩尔比为1.67∶1.00。采用改良的硫酸-苯酚法和咔唑硫酸比色法,测定了PSA-2和PSD-1二个多糖组分糖和糖醛酸含量,得出PSA-2组分含糖量为78.80%,糖醛酸含量为3.81%; PSD-1组分含糖量为71.92%,糖醛酸含量为2.56%。采用UV、IR、GC、HPLC、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等现代分析手段,对PSA-2和PSD-1的理化特性及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理化性质研究表明,PSA-2和PSD-1均为白色絮状固体;两者均不含淀粉,氨基酸和蛋白质;两者均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剂;两者无甜味,无挥发性,水溶液透明;PSA-2的比旋光度[α]20℃D=131.48°±0.86°,PSD-1的比旋光度[α]20℃D=93.53°±1.80°;分子量均大于1×105Da。初步推测PSA-2的主链可能主要是以1→6糖苷键及1→1连接的葡萄糖,1→3糖苷键连接的木糖,1→1连接的鼠李糖;金蝉花多糖PSD-1的主链可能主要是以1→6糖苷键及1→1连接的葡萄糖,1→3糖苷键连接的鼠李糖。
其他文献
光敏感型纳米给药系统凭借其高效、可控、特异性强等优点已经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构建肿瘤靶向光敏感型纳米给药系统可以有效地调节药物的释放进而增加其对靶组织的选择性、降低化疗药物的全身毒性,从而提高抗肿瘤活性。本课题构建了一种基于氧化石墨烯/银(GO@Ag)纳米复合材料的阿霉素(DOX)近红外光(NIR)敏感型药物传递系统。首先通过化学淀积法将Ag纳米粒子(~10nm)负载在GO表面得到GO@A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制备三维空间结构及其结合位点均与模板分子完全匹配的高分子聚合物的技术。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目标分子具有强亲和性和高选择性,在固相萃取、食品检测、药物
尼莫克汀是由蓝灰链霉菌发酵产生的一种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将其经过四步化学法合成得到的莫西菌素具有高效、广谱、安全的驱虫活性,可广泛用于农药兽药领域。为解决现阶段尼莫克汀产量偏低,副产物多以及半化学合成费时费力的问题,本文通过基因工程定向改造尼莫克汀生产菌株,为进一步优化菌种及更高效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思路。首先,利用同源双交换原理对尼莫克汀合成基因簇中的甲基转移酶进行同框敲除以阻断副产物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