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Ilizarov骨搬运与带血管蒂游离腓骨段移植两种手术技术对大段胫骨骨缺损疗效的对比研究。方法2010年2月~2016年7月应用Ilizarov骨搬运与带血管蒂游离腓骨段移植两种技术治疗的病例共28例,Ilizarov骨搬运技术共有15例,男9人,女6人。带血管蒂游离腓骨段移植技术13例,男8人,女5人;年龄16-59岁,均匀36.5岁,病程5~37个月,均匀19.3个月。骨缺损范围在5~23cm之间,均值为10.3cm。在病灶骨段切除后,经过Ilizarov骨搬运和带血管蒂游离腓骨段移植技术以及清创、灌洗引流、开放换药、VSD等措施进行医治。对比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全负重时间以及全负重指数,术后患肢的延长长度和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价。术后应用普诺功能评价标准进行功能评估,数据应用SPearman配对t检验分析差别是否具备统计学意义,秩和检验分析其是否具有明显相关性。结果完整资料的28例患者随访23-41个月,平均(32±8.1)个月。随访功能恢复结果统一使用由Puno等人提出的简单的七级评价系统。缺损范围在5-23cm,平均10.3cm。Ilizarov骨搬运组手术时间(5.6±1.1h)、出血量(346.1±206.6ml)以及外固定指数(2.1±1.0)与带血管蒂游离腓骨段移植组手术时间(5.0±2.1h)、出血量(507.6±249.8ml)以及外固定指数(1.5±0.7)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Ilizarov骨搬运组住院天数(145.3±29.4d)与带血管蒂游离腓骨段移植组住院天数(51.8±19.0d)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带血管蒂游离腓骨段移植组外固定架时间(13.6±3.2m)、外固定指数(1.3±0.6)与Ilizarov骨搬运组外固定架时间(16.7±1.8m)、外固定指数(2.1±1.9)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负重时间、全负重指数、二次手术次数、功能评分、功能等级、并发症两组并没有明显差异。术前数据:年龄、性别、腓总神经是否挫伤,对恢复结果没有明显相关性。缺陷长度对恢复结果有显著相关性。当用缺损长度分别与并发症和功能恢复等级制图时,并发症与功能恢复等级随着缺损范围增加到11cm后急剧上升。以缺损11cm为分界线又将患者分为<11cm和>11cm两组。在<11cm组中,外固定架时间、外固定架指数、全负重时间、全负重指数Ilizarov骨搬运和带血管蒂游离腓骨段移植两种技术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uno功能总分Ilizarov骨搬运组优于带血管蒂游离腓骨段移植组(P<0.05)。在≥11cm组中,外固定架时间、外固定指数、全负重时间,带血管蒂游离腓骨段移植组优于Ilizarov骨搬运组(P<0.05),但Puno功能总分和全负重指数两组没有明显差别(P>0.05)。结论Ilizarov骨搬运与带血管蒂游离腓骨段移植两种技术治疗大段胫骨骨缺损都具备良好疗效,当缺损长度<11cm时选用Ilizarov骨搬运技术,当≥11cm时,推荐技术水平较高的外科医生选用带血管蒂游离腓骨段移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