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皇帝田猎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e121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皇帝作为帝国元首,往往通过礼来施加政治影响。唐代礼制发达,有《开元礼》垂范后世。唐代制礼行用与否和演变过程近年多有学者留心。唐代皇帝频出田猎,《开元礼》有《皇帝冬狩》留存。本文通过对田猎礼制和实际田猎活动以及田猎意义的研究,以求对唐代礼制研究有微小的推进。现代研究者很少尝试区分各次田猎活动的性质,本文则将礼与非礼作为重要的标尺来考察唐代皇帝田猎。本文第一章探讨了唐代制定仪注的依据,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经”——儒经与经解、“史”——以往的礼仪实践、“仪注”——以往的礼仪程式规范。在“经”之中唐代《皇帝田狩》仪注注重《周礼?夏官?大司马》和《礼记?王制》,对《礼记?月令》则不予取用,这和以《五经正义》为代表的唐代官方经学思想是一致的。第二章关注的是皇帝田狩礼仪注的具体程序,追溯了自汉到唐皇帝田狩礼仪注逐渐成熟的过程。唐代《皇帝田狩》礼的渊源在北齐和隋,但《贞观礼》中《皇帝讲武》的创制和《开元礼》的定稿才使得皇帝田狩礼仪真正独立、成熟。田狩礼的核心程序是“三驱”,含义为皇帝象征性射击前三度驱赶野兽,南北朝时的另一种解释——三面驱兽,在此则表现为三面布围。皇帝田猎因其随意性,制度化的祭祀不会使用皇帝田猎的猎获,除非是制作成干肉备用,不然便以“荐新”的方式贡献宗庙。在明确了唐代皇帝田狩礼为一象征性的仪式以后,本文在第三章探讨了唐代皇帝田猎的两个方面——猎场与辅助狩猎的鹰、犬、猎豹。唐代皇帝的猎场范围大多超出禁苑,前期田猎多在出幸途中,安史之乱后猎场缩小到京师周围,穆宗、武宗时恢复到近郊。在《皇帝田狩》的仪注中没有辅助狩猎的动物,经唐一代君臣对鹰犬的态度都是负面的,有鹰犬出现的田猎必定是娱乐性的射猎畋游。第四章根据之前礼制的研究和田猎的两个方面,以礼与非礼为田猎的区分标准,将唐代皇帝田猎分成了四期:高祖的纵情畋游期;太宗、高宗、玄宗的唐代皇帝田狩礼的形成确立期;德宗的崇重礼制期;宪宗及以后的衰弱娱乐期。第五章从两方面挖掘了唐代皇帝田猎的意义。高祖、太宗、玄宗时皇帝通过亲自参与射猎来加强与将领、军队的联系;唯独德宗注重靠礼仪来维持与禁军、将领之间的联系。德宗之后,皇帝田猎礼便与军事意义一同退化了。太宗、高宗、玄宗时亲善羁縻朝贡地区蕃邦君长靠的也是一同射猎。总之,唐代虽然田猎礼仪注成熟,但皇帝的田猎是以射猎畋游为主的,仅有三次行三驱冬狩之礼的记载见于史册。田猎中的礼制和实践存在脱节。唐代皇帝田猎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射猎畋游中,德宗朝轻畋游转而重视田狩礼仪的作用,之后,唐代皇帝田猎则同其军事、外交意义一同衰弱了。
其他文献
学位
本文主要着眼于对宋代初期宰相毕士安的全面研究。除绪论外,本文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通过回顾梳理毕士安的生平仕宦经历和毕氏家族的家世姻亲关系,得出毕氏家族在整个
1881-1914年间移民美国的东欧犹太妇女面临着生存与发展、传统与现代、融合与同化等诸多问题,东欧古老的犹太传统与美国现代文化的激烈碰撞在她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就使得
迈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融合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文化产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已经引起各级政府部门和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文化旅游是文
基督教会与世俗王权的争夺贯穿中世纪历史发展的始终。中世纪晚期,民族国家意识的产生为世俗王权的强大奠定了基础,而此时的基督教会因为“阿维农之囚”和自身的腐败堕落,威
学位
贾谊是西汉初年的思想家,他从现实出发,为巩固汉初刚刚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提出了一套政治方案,即仁慈的专制。   贾谊对政治的思考眼于势力和制度,他不相信人性在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