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仿真的似真性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c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社会仿真技术越来越趋于成熟,因而社会仿真将成为社会科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社会仿真能模拟社会系统吗?其似真性基础何在?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制约社会仿真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本文尝试对此进行探讨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法和比较研究法。首先从哲学的角度来构建社会仿真的思想基础。从本体论层面讲,社会仿真的基础在于社会运行机制的可存性;在认识论上,通过描述社会主体的自适应过程,论证了社会仿真模型可以与现实社会建立可信的映射;在方法论层面上,本文认为通过模型的构建、运行和解读,社会仿真能够很好地揭示社会现象。社会仿真的真理论基础是复杂自适应理论。复杂自适应理论一方面通过聚集、流、非线性、多样性、标识机制、积木机制和内部模拟机制等七个特征反映社会系统自适应和进化的特性,另一方面为构建具有能动性的主体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复杂自适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自适应-进化-协同进化逻辑来构建社会仿真模型。基于自适应的机制模型主要是通过在微观层面刺激-反应模型和回声模型来实现。对主体进化的模拟可利用遗传算法来实现。仿真系统和真实系统的协同进化主要是通过相互校正和相互学习来实现。在实践层面面临着如何提高社会仿真信度和效度的问题。信度主要关注社会仿真的真理层面,效度则体现社会仿真的价值层面。通过比较数学建模方法、系统动力学模型方法和基于主体建模方法,本文提出用综合建模的思想来解决社会仿真信度和效度矛盾,以此提高社会仿真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的逻辑思路:通过社会仿真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社会仿真模型建构的逻辑等三个方面解释社会仿真的似真性。然后在社会仿真似真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如何提高社会仿真的信度和效度。社会仿真的似真性是思想、理论和方法三者综合的产物,不能脱离一方来谈社会仿真的似真性问题。本文进一步讨论了社会仿真的哲学问题,也为社会仿真成为一种研究范式提供一种研究进路,同时为社会仿真在社会科学中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技能目标  阅读理解主要考查的是考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对所读材料的评估能力等。纵观近几年来的中考阅读理解试题,不仅题材慢慢多元化、题量逐步加大,时代气息更浓、更贴近实际生活,而且更注重对文化背景和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阅读理解选材紧扣时代脉搏、倡导人文关怀,体裁一般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夹叙夹议)和应用文。  解题步骤  同学们
【摘要】所谓微课是指利用多媒体等其他技术在课堂播放视频,创造意境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的内容及作者的实地情怀,它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内容,主旨及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积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信息时代,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微课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
在客运专线工程中,通信专业的传输系统为绝大部分业务提供可靠、稳定的传输通道,在通信专业乃至整个客运专线工程中地位非常重要.如何对传输设备根据实际业务情况进行合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