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光敏感雄性不育水稻的育性光温反应特性及遗传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qiphil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周期敏感雄性核不育水稻资源的发现,开创了我国的两系法杂交稻研究与利用,使我国的水稻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继续领先于国际水平。两系杂交水稻的理论与技术成为我国发展新的超级杂交稻的主要基础。 在对光敏不育水稻的研究与育种中,国内外又相继发现或育成了一些新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资源,这些新的资源有可能作为两系杂交稻的育种工具,发展两系杂交种新类型。弄清这些新资源的遗传生理特性是利用新资源的理论基础。 江西省宜春农业专科学校教师高一枝报导称他们在籼粳杂交后
其他文献
许多研究表明,在杂种优势形成的过程中,杂交种与亲本之间的基因表达发生显著的变化。为了更深入探讨小麦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需要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研究。本文以3338/京冬6号组合为材料,采用cDNA—AFLP技术对拔节期叶片和根、抽穗期旗叶、授粉后6天和授粉后12天的正反杂交的种子中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取得主要结果如下: 1.在拔节期叶片和根、抽穗期旗叶、授粉后6天和授粉后12
2003年在露地栽培方式下,对山东省不同年代28个花生品种进行比较,选取不同年代代表性品种,50-60年代:栖霞老抱鸡、姜格庄半蔓;70-80年代品种:白沙1016、海花一号;90年代品种:鲁花¨号
普通小麦是个异源六倍体,由具有部分同源关系的A、B、D三个染色体组组成,然而在其减数分裂中期Ⅰ时花粉母细胞却呈现二倍体化的配对特征,即只发生同源染色体间的配对而没有出现部分同源染色体间配对紊乱的现象,这是由位于5BL上的Ph_1基因和3DS上的Ph_2基因控制的。 本研究利用Aegilops variabilis和Secale cereale L.为测验种对存在于普通小麦开县罗汉麦中的p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