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实践活动在企业技术开发、生产制造、商业贸易等领域迅速发展,其理论探讨正在日益受到学界关注。尽管已经取得一定研究成果,但现有文献缺乏对竞争性战略联盟形成条件等问题的关注,对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制度转型等特点下治理模式、绩效变化等问题有待深入,且有助于指导管理实践的文献还较少。目前,我国企业的经营环境正面临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加入WTO后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等深刻变化,作为国际战略管理领域实践与理论新发展的竞争性战略联盟,对我国企业提升管理技巧和技术能力有怎样的启示?聚焦我国国情的竞争性战略联盟理论和经验分析,不仅能够进一步充实现有理论,还为我国企业界和政府部门有效实施竞争性战略联盟活动提供参考。本文在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形成、治理及绩效等视角下,就竞争性战略联盟形成的行业条件、治理模式的关系资本因素,以及参与竞争性战略联盟对公司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等问题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展开更进一步的理论和经验分析,并联系以上研究内容关注联盟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与现有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工作主要体现在:①在国外文献基础上演绎出竞争性战略联盟不同战略导向类型下投入与收益大小的假设条件,应用内部化理论的经济学模型分析公司选择竞争性联盟战略导向类型的形成机理,得到在以技术创新率和市场规模为特征的行业条件下竞争性战略联盟形成规律:市场规模和技术创新率都较高或者较低的行业部门倾向于形成竞合对等型战略联盟等。采用行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及新产品主营业务收入指标为衡量行业技术创新率和市场规模的基本维度并利用均值为零的二分法对我国制造业各行业部门进行划分,揭示基于文献收集法的竞争性战略联盟事件形成的行业部门及其相应联盟类型: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倾向形成竞合对等型竞争性战略联盟等。②基于现有国外文献引入联盟过程中伙伴间发展的更符合现实的关系资本因素与交易成本间的作用机制,构建理论模型分析关系资本变量对竞争性战略联盟治理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竞争性战略联盟伙伴间关系的发展,联盟治理的内部化程度呈现递减趋势——由内部化、股权型联盟、契约型联盟向市场演变。对来自访谈的案例比较公司与竞争性战略联盟伙伴间关系资本的大小并将其与各伙伴的联盟治理模式相联系,表明案例提供的管理现象与理论预期相吻合。③在国外文献基础上发展竞争性战略联盟伙伴间的竞合行为对公司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利用来自重庆市制造企业的有效数据样本,基于中介效应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竞争性战略联盟对公司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并联系我国企业实际进一步比较和解释。结果显示:我国企业实施竞合战略显著地促进技术创新绩效,合作竞争关系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激励作用比单纯的竞争或合作更大;更进一步揭示路径在于,公司间竞争程度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影响双方的合作关系进而影响公司技术创新,表明合作在企业市场竞争-合作关系-技术创新绩效链中发挥了中介效应,这为重视我国企业在技术领域开展竞争性战略联盟提供经验支持。另外,针对现有竞争性战略联盟实践类文献的不足,发展以互补性和替代性等伙伴特征辨识竞争性战略联盟类型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联系全文思考竞争性战略联盟的实践意义,对我国企业从事竞争性战略联盟活动提出启示:从公司层建立竞合对等型联盟的法律形式以介于股权投资与契约方式之间的合资企业为主等;并对我国政府部门有效管理竞争性战略联盟、制定相关产业技术政策提供参考:技术范式内的渐进式技术创新以合作主导型或竞合对等型竞争性战略联盟为组织形式,技术范式之间的突破式技术创新以竞争主导型为主要组织形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