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J.希利斯·米勒(J.Hillis Miller,1928-)是美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耶鲁批评派”解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小说与重复》和《解读叙事》两本专著中集中阐述了他的解构主义叙事理论,围绕“重复”理论和“线条”观,瓦解文本的单一性和权威性,揭示出文本的异质性维度,用理论和实践展示出文本的无穷可能性,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系统研究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叙事理论,对推进我国当代文论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在当前文本外部研究盛行的情况下,米勒的解构主义叙事理论始终立足于文本的异质性,颠覆传统的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给予文本阐释以无限空间;同时,又给予文本足够的地位,否定外部研究的霸权主义。此前关于希利斯·米勒的研究或集中于重复、或集中于线条等其它部分观点,对其研究仍较为分散,这是当下梳理、分析和研究希利斯·米勒解构主义叙事理论的重要原因,并且重复、线条理论中的异质性论点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具有借鉴意义。一、米勒的解构主义叙事理论渊源米勒的解构主义叙事理论一方面立足于文本话语层次的特性,聚焦于语言的修辞性,通过“重复观”展现文本话语层次的复杂、多义;一方面立足于文本本身的结构,聚焦于叙事逻辑,通过“线条观”解构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叙事观。其总体理论奠基于德里达等后结构主义者的语言符号观念之上,着重从文本的异质性入手,进而破除传统的逻各斯主义形而上学的掣肘。二、叙事理论的重复观通过对七部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分析,米勒指出文中存在着三种不同规模、二种不同形式和三种不同功能的重复,这些重复带来对文本内涵的丰富阐释,是破开一元解释牢笼的一把利刃,通过文本语言的重复性,可以发现看似有序完整的故事背后隐藏的无序、混乱,甚至自相矛盾的因素。三、叙事理论的线条观在《解读叙事》中,米勒则与叙事学家热奈特展开了对话。在米勒看来,热奈特希望通过“倒叙、省叙、元叙事”等一系列的术语将叙事线条逻辑分明地梳理出来的想法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实世界首先是由语言编织成的,任何一个语言主体必先是在特定的语言系统内使用,语言不仅具有所指功能,同时也具有能指功能,它是矛盾多元的、多义的,用语言书写的文本同样也具有多义性。米勒从宏观的角度入手,解构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逻辑性的观点。米勒指出,任何一个文本都不存在一个绝对的开头和结尾,事件的中间部分也绝对不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在米勒看来语言的意义是多义的、游移的,由语言书写的文本必然也是多义的。米勒强调文学批评应注重文本语言的地位,这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当然他并不否认作者、历史语境等外部因素对文本的影响,他否定的是外部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反对批评者将文本阐释在一种“史”的幻象之中,在文学批评中要认清语言现实与物质现实的区别,给予文本应有的地位。结语米勒的解构主义叙事理论打开了文学异质性的大门,为文本的阐释带来了无限可能性。但是语言符号仍然是为语言主体所制造,并为语言主体所服务,脱离了语言主体的符号也不具有意义。如果从语言主体在实际中的运用于交流思想意识的形式上看,语言却是明晰的、单义的。从这一点来看,米勒对异质性的挖掘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学的同质性,忽略了语言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