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竞技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新时期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逐步成熟,各种社会力量的涌现,给传统的培养体制造成了比较大的冲击,它已不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然而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又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因此,如何建立一个适合宁波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及怎样提高人才的质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宁波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几种研究方法,基于人力资本理论体系,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宁波市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宁波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通过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宁波市训练点以及体育运动学校进行培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训练点所培养出来的运动员学习成绩相对于体育运动学校理想。体育运动学校每次训练的时间多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训练点,参赛的级别也比其它两种类型的学校高。参加训练的动机都以兴趣这种内在因素为主。2、宁波市体育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年龄结构相对比较合理。教练员大部分都是来自体育院系毕业,具有科研方面的优势,运动水平比较高但缺乏专业系统的训练。教练员的执教年限在6-16年的较多,学历以本科为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培训这个方面做的比较好,培训次数达到6次以上的人数居多,而训练点和体育运动学校相对较少。3、宁波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实行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双轨并行,培养模式主要有四种类型:配合型模式、共管型模式、共建型模式和市队区办模式。4、影响宁波市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研究的因子有:体制因子、教学因子、训练因子、竞赛因子、支持因子以及运动员因子。5、最适合宁波市体育后备人才体教结合培养的模式是体育系统、教育系统以及社会力量三方联办,资源互补发挥各自的优势,如市队区办模式。研究结论:体育运动学校招生比较困难,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训练点运动员训练质量难以保证,学训矛盾依然存在;年轻教练较多,缺乏相应的经验;管理体制方面还不够完善,竞赛制度不够科学,人力资源配备不合理。因此,要注重运动员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机制来提高教练员的整体素质,继续加强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建立科学合理的竞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