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环境审计创新——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

来源 :中国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hy656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可持续发展的纲领、规划以及行动计划,是一国统筹协调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环境保护、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总体行动蓝图。制定并有效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是世界各国的庄严承诺,正如《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中强调的那样“每个国家对其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负有首要责任,而各国的国内政策和发展战略的作用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政府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者、推行者,因此,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取决于政府的履职能力。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责就是对政府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故而,国家审计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性问题,所以环境审计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平稳实施则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各国的情况来看,环境审计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决策支持、政策评价、利益维护和权力制约等方式,评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为建立恰当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的、可靠的信息;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效果进行审查和监督,并向政府提供合理建议,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对政府的环境管理行为进行审查和监督,纠正政府及相关部门不当和无效、低效行为,推动问责,促进国家环境管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环境审计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诸如:面对政府环境管理领域的不断扩展,管理行为的日趋多样化,如何进一步扩展环境审计领域,有效地选择环境审计的类型,深化环境审计的方法和技术;面对环境问题日趋国际化,如何发挥最高审计机关在未来全球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增强环境审计的国际合作;面对环境问题日趋复杂化,如何加强审计机关能力建设,增强审计机关与外部力量的合作等。同时,随着环境审计的开展,其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例如审计机关的权限不足,评估指标的不可量化,环境审计指南和准则缺乏,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并解决目前政府环境审计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就必须对现有的环境审计模式进行有效的、根本的创新,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政府环境审计模式,将政府环境审计的理论系统要素、组织系统要素、目标系统要素、运行系统要素、保障系统要素的新组合引入政府环境审计“生产过程”,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政府环境审计“生产效能”。要建立这种更为高效的政府环境审计模式,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在理论系统方面,要立足于构建基本理论更为扎实、实务研究更为系统、前瞻性更强的政府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在组织系统方面,要立足建立组织独立、多元协调的政府环境审计机构体系,专业胜任能力强的政府环境审计人力资源体系,系统的政府环境审计组织法律制度体系,并拓展完善政府环境审计职能;在目标系统方面,要明确政府环境审计的目标、任务,并以此为基础拓展政府环境审计的作用途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在运行系统方面,要以政府环境审计的顾客需求为导向,创新环境审计项目组织模式,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并再造政府环境审计流程;在保障系统方面,要立足于构建法律规范更为健全、审计标准更为完善、审计技术更为完备的政府环境审计保障系统。  本文的整体研究框架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可持续发展与政府环境审计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政府环境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以及政府环境审计对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本部分的内容着重强调了政府环境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战略实施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目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为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部分对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的概况进行了介绍,包括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和主要内容,中国政府环境审计在促进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目前面临的外部环境及其对审计机关提出的新要求。  第三部分对中国政府环境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析,主要包括政府环境审计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实务研究零散、研究的前瞻性不足;政府环境审计主体结构单一,法律权限不足;政府环境审计内容狭窄、绩效审计弱化、成果利用不足;政府环境审计决策系统相对封闭,执行系统条块分割,监督系统制约乏力;政府环境审计法律规范缺乏,管理制度效能不足,技术支持缺失。这些问题的存在也要求中国政府环境审计进行系统的结构化创新。  第四部分对目前其他国家开展环境审计的一些成功做法进行了介绍,并总结出可供中国政府环境审计理论系统、组织系统、运行系统、目标系统和保障系统创新借鉴的经验,主要有:以实现环境权益的公正分配为价值目标,开展系统化、多元化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环境审计主体多元化,公众参与广泛,环境审计队伍专业化水平较高;环境审计重点关注政府责任,侧重评估环境政策的执行情况,强调通过与国会、政府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推动审计效果的最大化;根据弹性的审计项目构建更为扁平化的组织模式,审计项目的全面质量控制;环境审计法律制度完善,环境管理责任明确,审计方法体系相对完善等。  第五部分对中国政府环境审计创新的策略和主要措施进行了论述,其中环境审计理论系统创新的策略和主要措施包括:构建专业化政府环境审计理论研究队伍,加强对政府环境审计理论研究的指导,强化对政府环境审计重点领域的理论研究。环境审计组织系统创新的策略和主要措施包括:建立组织独立、多元协调的政府环境审计机构体系,专业胜任能力强的政府环境审计人力资源体系,系统的政府环境审计组织法律制度体系,并拓展完善政府环境审计职能。环境审计目标系统创新的策略和主要措施包括明确政府环境审计的目标、任务,并以此为基础拓展政府环境审计的作用途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环境审计运行系统创新的策略和主要措施包括:以政府环境审计的顾客需求为导向,创新环境审计项目组织模式,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并再造政府环境审计流程。环境审计保障系统创新的策略和主要措施包括:构建健全的环境审计法律规范体系,构建科学完善的政府环境审计标准体系,构建完备的政府环境审计技术方法体系。
其他文献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
民族优惠政策,是指国家基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所给予其较汉族和非民族地区优惠的发展政策,集中体现了国家对少
间接正犯最新形态作为间接正犯的非典形态,在国际刑事法院中通常以“(共同)间接正犯”的形式出现。这一形态已经突破了体系和法系的限制,成为国际刑事法院的主要归责模式,具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