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酚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奥尼罗非鱼免疫功能的影响

来源 :广东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820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水体中常见污染物(苯酚、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奥尼罗非鱼[HybridTilapia(Tilapia nilotica×Tilapia aurea)]进行刺激,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苯酚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奥尼罗非鱼免疫功能的影响,从而为评价环境污染物对鱼类抗病力的影响及鱼类健康养殖、寻找生物标记以评测环境污染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苯酚、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奥尼罗非鱼的急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苯酚对奥尼罗非鱼的961hlLC<,50>为28.07mg/L,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96hLC50为8.48mg/L。对奥尼罗非鱼的毒性属于高毒,最大容许浓度分别为0.28l mg/L和0.085 mg/L。 苯酚对奥尼罗非鱼免疫指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0.005mg/L和0.025mg/L苯酚对罗非鱼的NBT阳性细胞、SOD活力、抗菌活力、溶菌活力、溶菌酶含量、ANAE阳性细胞和IgM含量等免疫指标无影响。0.125mg/L苯酚在第四周时,溶菌活力显著上升(P<0.05),但第六周后降至正常水平;第八周时,能显著降低NBT阳性细胞及ANAE阳性细胞、SOD活力及抗菌活力和IgM含量(P<0.05);溶菌酶含量六周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第八周时降至正常水平。0.625mg/L苯酚在第六周后能显著降低NBT阳性细胞及ANAE阳性细胞、抗菌活力及SOD活力(P<0.05);溶菌活力和溶茵酶含量在前四周明显高于对照组,但第八周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IgM含量在第四周时开始显著减少(P<0.05),第八周时极显著降低(P<0.01)。3.125mg/L苯酚在第二周时能降低抗菌活力和SOD活力,至第四周后其活力显著被抑制(P<0.05);第四周后能显著降低NBT阳性细胞、ANAE阳性细胞和IgM含量(P<0.05);溶菌活力和溶菌酶含量是先升后降,第八周时低于正常水平。56天后,实验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0.125mg/L、0.625mg/L和3.125mg/L组的奥尼罗非鱼死亡率分别为33.3%、50%和60.7%,而对照组只有16.7%。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奥尼罗非鱼免疫指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0.05mg/L和0.1mg/L的苯酚对罗非鱼的NBT阳性细胞、SOD活力、抗菌活力、溶菌活力、溶菌酶含量、ANAE阳性细胞和IgM含量等免疫指标没有影响。0.4mg/L苯酚在第四周后,显著降低抗菌活力(P<0.05);第八周时能显著降低NBT阳性细胞及ANAE阳性细胞、溶菌活力和IgM含量(P<0.05);SOD活力先升后降,第八周时极显著降低(P<0.01);六周内,溶菌酶含量都高于对照组,但第八周时降至正常水平。0.7mg/L苯酚在第四周时显著降低抗菌活力和SOD活力(P<0.05);第六周后能显著减少NBT阳性细胞、ANAE阳性细胞和IgM含量(P<0.05);第八周时,明显降低溶菌活力(P<0.05):六周内,溶菌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第八周时降至正常水平。1.0mg/L的苯酚第二周后能极显著降低抗菌活力(P<0.01);第四周后NBT阳性细胞及ANAE阳性细胞、SOD活力及溶菌活力和IgM含量显著降低(P<0.05);溶菌酶含量是先升后降,第八周时降至正常水平。56天后,实验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0.4mg/L、0.7mg/L和1.0mg/L组奥尼罗非鱼死亡率分别为36.7%、51.7%、70.4%,而对照组只有20%。
其他文献
2012-2013年在湖北省汉江平原和重庆澎溪河流域从鲤的鳃和鳍分别采集到4种碘泡虫。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分类学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形态学、分子生物学
本研究以鲫鱼的血液、肌肉、肝、肾为材料,采用苯酚-氯仿法、试剂盒法提取鲫鱼基因组DNA,结果表明不同方法提取的鲫鱼基因组DNA浓度在385.8-3167.5ng/μL之间,A260/A280比值处于
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1885)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头足纲(Cephalopoda)、鞘亚纲(Coleoidea)、乌贼目(Sepioidea)、乌贼科(Sepiidae)、乌贼属(Sepia),广泛分布于俄罗斯远东海,日
本文通过进行人工控制定向自然交尾、人工授精和交尾雌虾蜕皮后再交尾实验,研究了构建中国对虾家系的方法;并采用荧光标记技术对中国对虾幼体进行了标记,探讨了中国对虾幼体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