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治疗疗效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2011.1.1到2015.12.31初诊的71例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一般特征(性别、年龄、Ann Arbor分期、ECOG评分、IPI评分)、病理分型、首发临床表现、受累部位、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LDH、血β2-MG、乙肝指标、Ki-67指数)、治疗方案、近期疗效、远期生存情况(至进展时间、进展情况、生存时间和生存状态)。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特征:男女比例约为3:1,中位发病年龄为59岁,Ⅲ期和Ⅳ期共占70.42%,ECOG评分0-1分/2-4为0.83:1,IPI评分2-5分占78.87%。2、病理类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30例(42.25%),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NKTL,nasal type)10例(14.08%),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10例(14.08)%,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8例(11.27%)(ALCL ALK+5例,ALCL ALK-3例),前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LBL)7例(9.87%),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6例(8.45%)。3、首发临床表现:体表肿物39例,皮肤病变11例,鼻塞10例,腹痛6例,B组症状38例。4、受累部位:单纯结内受累26例(36.62%)、单纯结外受累19例(26.76%)、结内结外同时受累26例(36.62%)。结外常见受累部位包括脾脏9例(12.68%)、鼻腔8例(11.27%)、肠管8例(11.27%)、皮肤6例(8.45%)、骨髓6例(8.45%)。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99-34.4×10~9/L,HGB 47.2-174g/L,PLT 27-508×10~9/L。LDH升高的36例(50.70%)。β2-MG升高的25例(49.02%)。骨髓受累6例,进展为淋巴瘤细胞白血病5例。6、治疗疗效:39例患者中,初治方案选用CHOP样方案30例,Hyper-CVAD方案、含砷剂的方案以及含硼替佐米的方案的各3例。中位随访12个月。近期疗效方面,有效19例,无效20例。远期疗效方面,18例患者进展或复发,13例患者死亡。估计1年PFS和OS为42%、63%,5年PFS和OS为40%、47%。7、预后分析: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1年PFS vs OS与近期疗效均相关(P=0.00)vs(P=0.01);1年OS与治疗方案相关(P=0.04)。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1年PFS vs OS与近期疗效均相关(P=0.00)vs(P=0.01);1年OS和治疗方式无相关性(P=0.58)。结论: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多样,男性多发,首发临床表现和受累部位有关,病初多为晚期,IPI评分多为中危或高危。除ENK/TL,nasal type主要选择放疗外,多数选用CHOP样方案,总体疗效欠佳,新药治疗或新的组合方案有待进一步摸索,干细胞移植可作为CR后的序贯治疗手段。近期疗效与1年PFS和OS相关,且近期疗效较好的患者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