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丽丝梦游仙境》作为一部经典的儿童文学享誉国际,自其1865年出版后短时间内就在儿童文学界极度风靡,迄今为止已被翻译成一百多种语言。该书魅力如此之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书中大量修辞格的运用。我们甚至可以说该书翻译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仰仗于书中修辞格翻译的质量。尽管该书成文已久,但仍然吸引了众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不仅有对原文进行分析的,更多的是对其译本进行研究。然而,大多对译本的研究都是从目的论、功能对等、接受美学等方面着手,较少人从顺应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此外,大量的研究着眼于文本的风格、语言特色等方面,对于文中修辞格的整体分析却甚少。因此,本文作者选取了三个中文译本,总结了书中常见的七种修辞格:押韵、仿拟、讽刺、双关、排比、重复、明喻,并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其在翻译过程中的顺应现象。经研究发现,大多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会做出一定程度的顺应,有的译者选择顺应语言层面,如语音、词汇、句法,有的译者则更倾向于顺应言外因素,如物理、社会、心理世界,有的译者则同时顺应言内、言外多种因素。此外,本研究还分析总结了修辞格翻译中顺应现象的异同:翻译过程中三个译本均顺应了句法层面和物理世界,但在语音、社会、心理层面则只有赵元任做出了顺应。还应注意的一点是,在词汇层面,赵元任始终做出了顺应,黄健人选择不顺应,而冷杉则有时顺应有时不顺应。另外,译本中采用的两种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也在本文中被探讨。虽然两种翻译策略在三个译本中均有涉猎,但赵元任主要使用了归化的策略,而黄健人和冷杉的译本则更多的使用异化的策略。同时经过比较分析得出,对于儿童文学而言,出于儿童读者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与异化的策略相比较,归化的策略更加适合。修辞格的翻译是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从顺应论的角度对其进行翻译研究,分析其翻译过程的顺应现象以及翻译策略,为此后该领域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同时也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提供了更多可供参考的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