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了制造业再兴战略。中国也出台了旨在提升中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国家战略——《中国制造2025》。受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影响,现阶段中国出口在全球市场上面临较严峻的形势:低端产业的优势在快速削弱,高端产业的优势却尚未建立。中国依靠其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加工组装环节,获得较低的利润份额,但伴随着中国廉价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中国高技术产业面临着“被挤出”全球价值链的风险。随着国际分工深化、国别利益分配格局的改变以及逆全球化在部分发达国家的蔓延,全球价值链正在经历新一轮大规模重构,新兴经济体力图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渗透和延伸。在此背景下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进行相关的基础理论和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国际贸易前沿理论、产业升级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和超循环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规范分析、数理模型推导、实证模型检验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机理、方式和路径等视角深入分析中国高技术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过程和内容。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界定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内涵,对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方式、动力进行阐述,进而从国家层面对其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超循环机理角度进行理论构建。其次,论文从影响因素和分工地位入手分析中国高技术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现状。最后分析中国高技术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主动嵌入、被动接入和主导创建三种方式,并以中国主导高技术产业典型领域为例,对其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路径选择进行深入分析,为未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和产业发展提供路径和依据。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得出以下三个主要结论:第一,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主要有主动嵌入、被动接入和主导创建三种主要方式。主动嵌入的重构方式是一国嵌入原有价值链并在价值链上向创造更高价值的环节移动、生产更高价值的产品,目的是追求更高的生产率;被动接入方式是一国将价值链的所有环节控制在本国范围内生产;主导创建的重构方式是一国跨链条或者跨产业创造或者主导价值链,通过链条转换,进入新的产品价值链获取更高的价值和链条主导权的方式。第二,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重构路径受其产业特性、全球竞争环境、产业发展目标以及政府战略的影响,重构的路径存在差异。(1)嵌入原始全球价值链路径:产业沿着价值链方向,分别向两端攀升,借助提高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延长价值链长度;(2)构建国家价值链路径:部分高技术产业在进行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时遇到障碍,因此中国高技术产业暂时放缓全球价值链的融入度,优先致力于提高产品在国内的附加值,逐步发展和培育自身的高级要素,主力构建国家价值链,改变本国产业竞争优势;(3)主导区域价值链路径:中国高技术产业已经在上游或者中游有一定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创造能力,未来价值链重构的发展路径在于对于整条价值链的控制,主导区域价值链。(4)国家价值链和区域价值链的混合发展路径:在构建国家价值链,改变本国产业竞争优势之后,以一定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创造能力主导区域价值链。第三,中国高技术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存在超循环演化过程。高技术企业内部业务单元在进行业务重构的同时保证内部有序而简单的循环,将其重构能动力循环传导到相关企业,影响其相关上下游企业的竞争力;中国高技术产业价值链的催化循环拓展到全球价值系统中,某条产业价值链的重构活动推动相关价值链竞争力改变,功能耦合并相互提供催化,形成一个从企业内部到整条产业再到整个全球价值链系统的超循环系统,改变着中国高技术产业在整个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分工格局。本文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拓展研究:第一,尝试建立特定产业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分析框架。由于高技术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的特性,全球价值链重构研究需要更多考虑产品价值链的形态和国家在价值链的利润分配,本文研究全球价值链升级和全球价值链重构,整合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跨产业升级四种升级模式,提出企业价值链重构、产业价值链重构和国家价值链重构逐渐递进的研究层次和主动嵌入、被动接入、主导创建三种方式。第二,首次运用超循环模型分析中国高技术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过程。全球价值链重构是基于已有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基础上再分工的动态演化的过程。本论文将从全球价值链视角,观测企业内部结构变化,认为企业内部的变化推动产业链条的形态变化,不同产业链条的变化相互循环,推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发生。运用超循环模型能更好地分析不同产业、企业在参与到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动态演化过程。第三,创新地提出中国主导高技术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链条转换和路径选择。本论文提出中国高技术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过程中的路径选择,进而运用WIOD数据库,选取五类高技术产业,以产业增加值显性比较优势指数(VRCA)为依据,确立了产业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路径。此结论对未来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提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