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20年以来,我国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人均储蓄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一方面,消费不足、储蓄率偏高的情况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居民的平均教育水平也出现了大幅提升,文盲率被控制在了极低水平,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以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也出现了明显上升。结合这一现实背景,本文利用2010年与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验证家庭成员教育水平的提升是否是造成储蓄率升高的原因之一,结果却发现家庭成员的教育水平对家庭储蓄率具有负向影响,为了解释受教育程度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机制,亦为了解释基本回归的结果,本文进而从收入不确定角度和人格特征角度分析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水平影响家庭储蓄率的收入机制和非收入机制。介于预防性储蓄动机在我国居民储蓄行为中的重要性,以及受教育程度和收入不确定性指标之间的联系,本文以收入不确定性机制为例,分析教育水平影响家庭储蓄率的收入机制。结果发现,受教育程度通过收入不确定性机制对储蓄率产生负向影响,这一影响占总影响的41.67%。这意味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储蓄率较低,其中一部分原因正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面临的收入不确定性较小,预防性储蓄动机相对较弱,故储蓄率相对较低。而介于人格特征对家庭储蓄行为的重要影响,以及受教育程度与人格特征之间的联系,本文继续以人格特征机制为例,分析教育程度影响家庭储蓄率的非收入机制。结果发现,教育程度会通过人格特征机制中的“严谨性:条理性”和“外向性:热情性”对储蓄率产生负向影响,且这两种影响分别占总影响的16.67%和8.33%。这意味着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储蓄率较低,其中一部分原因正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较高户主的“条理性”和“外向性”程度较高,懂得将财富配置于其他项目或进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