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违约制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期违约理论是英美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其巧妙的制度设计为债权人提供了更为周全的保护。本文主要从比较法的视角,对英美法的预期违约制度进行论述,同时与国际条约中的规定、大陆法系中的相关制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理论与实践兼顾,从多角度揭示预期违约制度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合同法中的现有条款进行评析,以期提出对完善我国合同法中预期违约制度的建设性的意见,更好的保护当事人的权利,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 从各国立法例中可以看出,预期违约分为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两种,并且在构成要件和法律救济方面各有不同,本文就此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进行了比较。至少在满足(1)该违约发生在合同有效成立后合同履行期到来前(2)违约方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的意思表示必须明确、肯定地作出(3)违约方表示的不履行必须是不履行合同的主要义务(4)违约方违约必须无正当理由,这四个条件的情况下才构成预期违约。同时,对方当事人获得了救济的选择权,接受或拒绝对方的明示预期违约。这一选择也将为他自己带来不同的后果。相对于明示预期违约而言,默示预期违约的判断标准较难把握,目前存在两种标准。其中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71条为代表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主观成分,比美国《统一商法典》2-609条的规定更为可取。作为预期违约制度的两个部分,明示和默示预期违约既有相同之处,也在违约构成、违约者的主观方面、救济措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可偏废其一。 大陆法系也设计有较为全面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制度,包括拒绝履行、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但与英美法中的预期违约存在较大差异。无论是从其运用前提、依据的原因、构成要件、制度性质、救济方法,还是最终的价值取向上都与预期违约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无论是将这三者单独与预期违约做一比较或将这三者合为一体与预期违约相比较,我们都很难从中做出取舍。预期违约制度的存在是必要的。 <WP=3> 通过一系列的比较,我们可以明确预期违约的特征及其优点:有助于使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有利于对受害人合理而充分的保护。通过对预期违约的现实意义和法律价值的探讨,预期违约的救济方式包括“解除合同、终止履约,等待履约,中止履约、要求提供履约保证”三个方面提供了对受害方的全方位的保护。 针对我国的立法和实践,可以肯定地说,预期违约制度的引进是我国立法界对国外乃至不同法系立法中成功经验的吸收与借鉴,也充分体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两大法系的互相吸收与借鉴,符合法的发展的本性。但在具体条文的规定中,还存在着构成要件不明确,默示预期违约的适用范围不明确且过于狭窄,预期违约的具体适用与不安抗辩权存在混乱,救济方法不够完善,未规定预期违约方明示拒绝履行的撤回权等多种问题。鉴于此,笔者也针对各种问题提出了建议,期望能够为修改完善我国合同法的预期违约制度有所贡献。
其他文献
财政部于2018年12月7日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新租赁准则有效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又结合了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对比我国新旧租赁准则,以租赁资
我国目前实行的工业用地协议出让制是引发工业圈地热的制度原因,在短期它导致了市场价格机制的失灵,在长期则引发工业用地市场需求的恶性膨胀。本文探讨了工业用地供给政策以市
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发展需要相比,我国产业结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各种各样的文化批判理论都围绕着对现代性问题展开争论。现代性是否存在,是否已过渡到后现代性,现代性理想是否可以实现,是坚持现代性还是彻底否定现代性,这
随着肿瘤生物学、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靶向治疗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已成为当前肺癌领域的热点。本文对国内外有关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和主要药物进行了综述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从山东东营海岸湿地盐碱滩地土壤中筛选出的一株海洋菌种———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并进行100 L发酵罐中试
髌骨骨折为骨科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克氏针张力带治疗方法为骨科同仁所推崇。但此方法术后仍存在克氏针走针、钢丝脱套、固定失败、关节训练时针尾刺痛等并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临床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发病以女性多见,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在40岁以后发病,儿童少见,而有关自身免疫性肝炎
道德与法制对于社会生活的规范和调控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必须与生态法制建设相结合,要积极发挥法制化对生态道德规范的确立作用,对生态道德实践的维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