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观性理论的汉语镜像成分句法和语义功能研究

被引量 : 14次 | 上传用户:awang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镜像换位成分,涉及方所、性状、否定和小句等等,它们可以围绕某一参照中心成分做前后镜像换位,如“在床上躺着”和“躺在床上”,“多给了”和“给多了”等等。对此现象,本文以Langacker的共时主观性理论为指导,同时辅以Traugott历时主观化理论、心理空间理论及语用学相关理论,对这四类成分因镜像换位而产生的主观性差异系统分析,探寻其在认知上的共性,并以此来解释镜像成分在换位前后的语义和句法表现。本文所用汉语语料主要来源于“北大语料库”和“语料库在线”及其它名家作品和参考文献用例,部分例句来自网络和内省。上述四类镜像换位成分中,“方所”和“性状”主要基于单纯的主观性范式,即以说话人为主要主观视角,而“否定”和“小句”则主要基于交互主观性范式,即以言听双方的认知互动为主观视角。本文主要基于对镜像成分在不同位置所述谓的对象的不同而展开分析。在言语活动中,言听双方、言谈对象及言谈内容构成了言语事件的三个必要元素。依据Langacker(1987),世界的事体(entity)分为两类:具有概念独立特征的“事物(thing)”和概念依存特征的“关系(relationships)”,“关系”是以“事物”的存在为前提的,是对“事物”的述谓,因此,言语事件中的每一个述谓成分都有其述谓的对象,该对象或者为言谈对象(目标物),或者为说话人。基于这一思路,通过对“方所”、“性状”、“否定”和“小句”四类镜像成分在换位前后所分别述谓的对象进行分析,寻找其语义差异,以此来证明其在不同位置上的主观性差异,并根据主观性的差异分析镜像成分在不同位置上的语义特征及句法表现。此外,本文还就“方所”、“性状”和“否定”三个成分进行了历时考查,以期从语言演变的视角论证成分在历时主观化过程中发生的句法位置的变动,达到共时分析和历时研究的相互补充。总体而言,四类镜像成分在参照中心成分后的位置均表现为对具体实体或事件的述谓,而在参照中心成分前的位置均表现为对说话人的述谓、或是以说话人为概念参照而实现对某个实体的述谓。前者的语义较具体,更多地体现了指称或描述功能,具有客观性;后者的语义较抽象,通常体现的是言者表述功能,其指称性减弱而主观性增强。因此,文章总体的结论是:镜像成分在参照中心成分的左端所产生的主观性要高于其在右端的主观性。按照Langacker的“入场”理论模型,我们说,镜像成分“左置”体现的是说话人“域”内观察,而“右置”体现的是“域”外观察。藉此,文章对这些不同范畴的这一句法现象提出了统一的解释。一、方所成分的镜像换位以“在+方所”和“向+方所”最为典型。由于方所成分所在的构式通常体现的是位移事件,因此,文章以视角主观性为切入点,将方所成分的表达分为“内部观察”和“外部观察”两种视角,并结合人们在位移事件中的观察机制,在每种观察视角内又分“由内向外”和“由外向内”两种观察方式,并据此对动前式和动后式的“在+方所”的语义特征和句法表现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们在[过程性]、[完成性]、[致使性]和[有界性]、[附着性]上存在系统的对立。此外,动前式的“在+方所”成分可以进行焦点化、可以作为言者的移情对象;而动式后的处所成分的及物性要高于动前式的及物性。在语篇方面,动前式的后续句一般是对动作行为的进一步详述,而动后式的后续句则是对该处所发生的其它动作的详述。同样,“向+方所”结构的动前式和动后式亦在[位移性]、[方向性]、[接触性]、[单音节]、[时段]和[主观参照]等维度表现出系统性的差异。二、性状成分的镜像换位以“状-定”换位和“状-补”换位为常。在“状-定”换位中,状语性状是对性状的突显,强调其对说话人的认知意义和重要性,而定语性状则是对其宿主客观属性的描写,其性状本身并不突显。据此,文章给出了定语句和状语句的构式义,并分析了状语性状固有的隐性语义条件和增强性状突显的显性操作手段。状语句和定语句在主观性上的差异可以解释其在谓语结构、宾语结构、时体特征、疑问化、否定等维度上的不同。同样,在“状-补”换位中,状语性状是对说话人的述谓,而补语性状是对客观情状的述谓,这导致它们在形态组配、量性特征、句法和情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对立。三、在否定成分的镜像换位中,由于否定词“没(有)”具有空间建构功能,本质上体现的是言听双方在认知空间上的协调,因而比“不”具有更高的(交互)主观性,由此导致“没(有)”在语用的礼貌表现和语篇连贯等维度同“不”表现出对立。由于“不”的主观性程度较低,或者说主要体现了客观性,这使得它可以通过“主-从”换位的句法手段,由从句位置前移至主句位置而不改变其语义并达到增强主观性的效果;而“没(有)”因其本质上的强主观性而不具有这一潜能。四、在小句的镜像换位中,句首从句和句尾从句在“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两个维度的六个方面表现出对立,句首从句更多地体现了言听双方的认知互动,因而更容易实现宏观上的语篇连贯,而句尾从句则只是对其前面主句的概念延续,具有微观层面上的局部功能。同时,主从句主语的一致性与否及关联词在主语前后位置的不同亦影响主观性的差异。文章以因果复句为例对这一主观性现象进行了分析,对表因连接词“因为”、“由于”和“既然”所引导的小句在镜像换位上的不同表现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因为”是对说话人的显性编码、“由于”是对说话人和听话人的隐性编码、而“既然”则是对说话人和听话人显性编码。由此导致三者中,“由于”小句的主观性要高于“既然”小句,“因为”小句的主观性程度最低。镜像成分主观性“左置”的倾向是一种转喻认知机制作用的结果。其历时演变机制则表明主观性源于客观性,客观性蕴含主观性这一现象。成分主观性与句法位置的嬗变说明,汉语在主观化演变中符合VO语言的演变特征,同时也表明汉语是个强主观性语言。
其他文献
作为20世纪新人文主义代表的欧文·白璧德,预见到了西方文化的危机,他通过历史和现实的分析,在理论上得出了20世纪西方文化危机的根源在于情感人道主义和科学人道主义的盛行,
本文主要从各历史小说作家的民族情怀和民族责任感的角度介入新时期以来的长篇历史小说创作。这里的“叙事”,并非单纯的修辞学意义,而指的是一种话语实践。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威廉·福克纳的创作总与美国南方文明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而对于福克纳的这种南方情结,《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给了我们清晰明了的阐释。本文拟从福克纳的创作背景、《
<正>高考作文中,审题立意依然是评判作文的首要标准。对于材料作文,如何让审题不脱离材料的范围?如何把握审题立意的标准?如何让审题立意更深刻、更具体?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学
<正>随着几部俊男美女作为主角的电影电视作品热播,"颜值"一词频见诸媒体,更有"颜值爆表"这一新鲜说法。(1)《一生一世》:谢霆锋高圆圆演技对不住颜值(《羊城晚报》2014年9月
本文以南岳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为研究对象,以1989年和2010年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指导下,利用3S技术手段,结合野外调查资料,建立
<正>一、背景介绍理科学生对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人性中的矛盾、多面往往不会有深刻、全面的认识。《鸿门宴》作为一篇高中重点课文,充满了力量之美、智慧之
文学作品是特定时期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明代时期的文学就有不少以休闲体育为题材或情节的作品,休闲体育是明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对于我们了解明代时期"休闲体育"活动的
艾丽丝·门罗的《逃离》主要描写一群女性的"逃离"。她们要逃脱的是束缚,是家庭,是婚姻,更是逃离自我;带着的是无可奈何,是迷茫,是惆怅。但是逃离终究要有个目标,漫无目的地
在城乡发展趋向统筹、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蒸蒸日上的背景下,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乡村风貌千篇一律、传统村落格局脉络切断、乡土景观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