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全世界年发病率大约为16-19/10万,仅次于阿尔兹海默氏病,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强直、姿势障碍等运动症状以及神经精神症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嗅觉障碍等非运动症状为特征。中晚期的PD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诸多困扰。随着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已被越来越多人熟知,成为治疗PD的全新选择。DBS能借助立体定向技术,通过术中导航精准地将电极植入到相应的神经核团,产生刺激效应,同时借助其可调节性的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脉冲刺激器控制电极刺激的电压、频率、脉宽等参数,来控制运动症状,从而改变相关神经核团的兴奋性,纠正异常环路,用来治疗神经精神疾病,减轻神经系统症状。这是一种相对安全、可逆、可调节的神经调控手段,是一种较有潜力的治疗手段。目的分别评价对苍白球内侧部(Globus pallidus internus,Gpi)和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两个靶点进行DBS治疗PD的疗效,并比较Gpi DBS与STN DBS治疗PD的疗效有无差别。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Gpi(n=8)或STN(n=13)DBS手术的PD患者的临床数据。使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MDS版))、贝克抑郁量表(BDI)来评价PD患者运动症状、精神症状及生活质量,分别针对PD患者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的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运动症状:根据UPDRS量表评分(UPDRSⅡ-Ⅲ),两组患者的运动症状均呈现明显改善(Gpi DBS组P=0.001;STN DBS组P=0.000),两组对运动症状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242)。非运动症状:根据BDI量表评分,Gpi DBS组患者抑郁症状有所改善(P=0.003);而STN DBS组患者对抑郁症状的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357)。根据UPDRS量表评分(UPDRSⅠ),Gpi DBS组患者非运动症状得到改善(P=0.014);而STN DBS组患者对非运动症状的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874)。左旋多巴用量:两组患者的左旋多巴用量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减量(Gpi DBS组P=0.009;STN DBS组P=0.000),而Gpi DBS组与STN DBS组的疗效存在差别(P=0.000),STN DBS组术后左旋多巴用量减少更为显著。随访:根据患者术后2周、术后3月、术后6月的UPDRS量表评分(UPDRSⅡ-Ⅲ),随着DBS植入时间延长,运动症状改善更加显著。Gpi DBS组:术后3月疗效比术后2周好(P=0.018),术后6月疗效比术后3月好(P=0.030)。STN DBS组:术后3月疗效比术后2周好(P=0.001),术后6月疗效比术后3月好(P=0.005)。结论1、对运动症状的改善,Gpi DBS与STN DBS均有显著效果,但两者之间的效果对比差别不大。2、对非运动症状的改善,Gpi DBS效果比STN DBS效果好。3、对术后减少左旋多巴用量方面,STN DBS效果更显著。4、DBS电极植入时间越久,对运动症状的改善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