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含尘气体排放是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工业炉窑中,如何更有效地控制微细颗粒物的排放成为防治大气环境污染的研究热点。袋式除尘是治理工业炉窑含尘气体排放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已经在除尘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工业袋式除尘技术如何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从滤袋技术层面上,如何既能实现低阻高效又能保障滤袋对于微细颗粒物的过滤效率及其寿命长期性,这成为当前袋式除尘技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工业除尘PM2.5的净化问题,针对滤袋PM2.5的过滤效率进行了两方面的研究:从滤料的纤维、基布及不同织物构造类型的滤料对制袋用滤料进行试验研究;对缝制滤袋存在的缝孔问题进行试验研究。本文进行的主要试验研究如下:(1)从纤维角度分析,分别从纤维强度和比表面积两方面对细纤维、三叶形纤维和常规圆柱形纤维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纤维随着线密度的增加,其强力增加,其强度值(单位细度强力值)反而逐渐下降,即细纤维单位细度的强力反而增大。三叶形纤维的强度略小于与其线密度接近的圆柱形纤维,与其横截面积的三叶结构有关,因为三叶形中间起到增加强力作用的部分相对于圆柱形的纤维来讲较小。从比表面积试验结果得出:纤维细度减小了1.1dtex,其纤维的比表面积约增大一倍;线密度相近的三叶形纤维比圆柱形纤维的比表面积大112%。(2)从基布的强力角度分析,选用3种不同的基布进行测试对比,结果表明:纯PTFE基布的强力最大,纯PPS基布次之,PPS和PTFE掺混基布的强力最小。分析其原因,PPS与PTFE两种材料的收缩率不同,在拉伸过程中,掺混基布中PPS纱线和PTFE纱线受力不均匀,导致PPS和PTFE掺混基布的强力小于纯PPS基布。(3)对7种不同织物构造形式(不同纤维配比比例、不同滤层形式)的袋式除尘滤料进行了过滤效率的试验研究。试验分析了织物构造中纤维细度、纤维比表面积、织物后处理工艺对PM2.5颗粒物过滤效率和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PTFE乳液浸渍的后处理工艺对于过滤材料的过滤特性有显著影响。相比于常规滤料,滤料表面纤维细化和异形化都有效增大了滤料的对PM2.5过滤效率,且阻力较小。实验室静态过滤情况下,用过滤品质因数Q进行滤料的过滤效率和阻力的综合评价,面层中混入100%超细纤维的滤料的Q值最大,混入50%细纤维的滤料和50%三叶形纤维的滤料次之,覆膜滤料最小。说明用细纤维和三叶形纤维不仅提高了滤料的过滤效率,而且阻力上升缓慢,从而实现了滤料的高效低阻。(4)针对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几种不同织物构造滤料对PM2.5的过滤效率及过滤阻力问题,采用VDI滤料仿真测试仪,在动态工况下进行了清洁(0-30个周期)、老化(5000次喷吹)、稳定(6h运行工况)三个阶段的试验,结果表明:由于膜表面的微孔结构清灰彻底,覆膜滤料过滤效率最高,阻力最小。三叶形纤维面层的滤料由于三叶形纤维较大的比表面积即增大纤维与粉尘的接触过滤面积,过滤效率仅次于覆膜滤料;超细纤维面层的滤料过滤效率次于三叶形纤维的滤料,高于普通的常规纤维滤料,是因为超细纤维的比表面积在于两者之间,从中可以得出,过滤效率和纤维的比表面积的大小成正比。仍然用过滤品质因数Q来对滤料的效率和阻力进行综合判断,Q阻膜>Q三叶>超细>Q常规。(5)针对清灰后PM2.5的排放出现瞬间增大的现象,考虑滤袋缝纫接口处出现的缝纫针孔问题,采用胶合的技术进行改善,并且通过试验对比了胶合前后的过滤效率及高温处理对于胶合接口的影响。结果表明:缝纫线缝制道数越多过滤效率越低,每增加一道缝纫线过滤效率降低1%-5%左右;单位长度1m的缝纫线对于粒径1μm的过滤效率的影响为12%-25%左右:每一个针孔对于PM2.5微细颗粒物的过滤效率的影响为0.045%-0.227%。优化缝纫接口对粒径大于1μm以上颗粒物的捕集效率有明显的提高。缝纫接口胶合受高温的影响较小,过滤效率和过滤阻力受气流的速度影响较大。(6)针对滤料阻燃方面,对比了常用的8种过滤材料的极限氧指数。燃烧性试验得出结果:涤纶属于易燃材料,不易在高温环境下使用:PPS、玄武岩、芳砜纶、PTFE、PI这几种材料的阻燃性能都在B2(难燃)甚至B3(不燃);通过对比PPS毡1和PPS毡2得出滤料可以通过PTFE浸渍或者PTFE覆膜的方法来增大氧指数值,提高滤料的阻燃性能。提高袋式除尘技术对PM25的净化效果还要涉及主机设备的其它技术及运行管理,本课题研究结果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出的,但不失为袋式除尘器工程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