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观点以及费先生晚年“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愿景,笔者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马边县、峨边县、盐源县开展了促进民族间和谐共融的音乐实验课程。笔者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侧重于行动研究。走访了马边、峨边以及盐源三地的五所民族中学,采访了学校的音乐老师和行政人员;在三个县的12个班级里投递了672份调查问卷,收集了汉族、彝族、蒙古族、藏族等民族学生所喜爱的民歌300首;对民族学生进行了半开放式的访谈和个案研究,获得了学生日常相处的具体情况以及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态度和看法;据此选择了文化融合策略量表进行了相关数据的收集、对比和分析。最终依据收集到的材料,设计了一系列民族音乐实验课程,首先实践于马边县张坝中学和峨边县峨边中学。期间,笔者利用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计划的教师实践不断调整、完善着音乐课程的框架和实施流程。最终,在盐源县民族中学获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笔者通过分层抽样、随机抽样、滚雪球抽样在盐源县民族中学的初二、高一四个班中选取了十二位学生,包括汉族(两人)、彝族(五人)、蒙古族(三人)和藏族(两人)。通过七周的民族音乐实验课程,十二位学生在音乐的纽带作用下,从初识的陌生到渐渐的了解,最后欣然的接受了彼此。笔者则通过对民族音乐实验课程的观察以及对十二位学生的个案研究得到了六项结论,分别是:一、音乐能够跨越民族与国界,引起各民族学生间强烈的情感共鸣;二、通过音乐的表达,各民族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三、音乐的和谐共融的纽带作用能够让各族学生逐渐了解、信任、接受彼此,从而更加和谐的相处;四、民族音乐实验课程中,以大带小(高一,初二)、小组竞争合作(音乐游戏)的方式最好,效果最佳,能让各民族学生迅速的融入到音乐的集体;五、在民族音乐实验课程中,多个民族的相互融和比两个民族的融和进度更快、效果更好;六、音乐的纽带作用对民族内部的关系的调和也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音乐的感染,各族学生在情绪上产生了近乎一样的共鸣——高兴时笑靥如花,悲伤时黯然落泪,认真时锱铢必较,轻松时怡然自得。借助音乐的表达,他们对彼此的民族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加愿意接受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和风俗习惯。此外,笔者在音乐课程中还加入了外国的民族音乐元素,不出所料的,学生同样也表露出对外国民歌的接受和喜爱。这说明音乐和谐共融的纽带作用不仅能够跨越民族与文化,也是无国界的。这对消除民族、国家之间的陌生和隔阂无疑有着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