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实属积重难返,仍需要深入挖掘和准确辨析。其一便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劳动力的部门转移——即向城镇非农产业正规部门的职业性转变严重滞后于区域转移——即从农村到城镇的空间转移。为此,本文结合中国当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新时期的现实国情,从劳动力转移的“推-拉力”视角,对农业劳动力从农村和农业向城镇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进行理论探讨和经验分析。 研究从观察中国城镇化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和现状开始,通过分析、抽象和演绎推理,提出理论假设,认为农业劳动力的部门转移与区域转移由不同的“推-拉力”机制所主导。其中部门转移由城市现代部门的就业需求所拉动,而区域转移则还受城乡收益差距所拉动、土地稀缺所推动和农业机械替代所推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推-拉力”的主体动力学关系为向导,建立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区域转移总体模型(模型Ⅰ)和部门转移转移总体模型(模型Ⅱ),着重分析两种类型的劳动力转移的“推-拉力”机制,以及不同的转移机制在城镇化推进意义上的特征和表现。研究样本选择中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并通过固定效应的处理方法分别检验基于面板数据的劳动力转移的区域转移模型(模型Ⅰ)和部门转移模型(模型Ⅱ)。 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长期处于就业拉力不足、城乡收益差距拉力过大以及土地稀缺推力过大的失衡状态,致使转移的农业劳动力以流动人口或“农民工”的形式大规模滞留在区域转移阶段,难以进一步实现部门转移,最终导致我国城镇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受阻。由此,本文提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推进应着重于非农市场的就业创造的提升,并控制人口规模、提升转出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素质,同时完善收入和耕地的城乡收益分配机制,并因地制宜地推广农业技术进步等政策建议,以缓解“推-拉力”机制失衡的状态,进而加快城镇化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