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盛,国际地位也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公布了首批认定“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高频词发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保护文化多样性、凸显民族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强,民族文化“走出去”已经成为现实选择。本次实践材料节选自《守护民族精神家园—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其主要内容为湘西少数民族技艺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建筑技艺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技艺文化遗产。建筑技艺遗产主要包括吊脚楼、风雨桥和冲天楼,手工技艺遗产主要包括绘画、纸扎、镂刻、织造、挑花、印染、雕塑和银饰等技艺。英译此文本希望为传播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尽绵薄之力,同时呼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本次翻译实践是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完成的,分别从词汇和句式的两个方面进行案例分析。目的论不仅强调译文的准确性,也关注译入语读者的感受,所以为了保证译入语读者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译文,译文要尽可能地符合他们的表达方式。此次翻译实践的难点在于文化专有项、非人称主语句和流水句的翻译,在综合分析世界文化多元以及地方民俗文化特色鲜明的背景之下,笔者主要采用了音译、音译加注、直译加注、文内解释、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等方法来翻译,并总结了这些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希望能为日后同类型文本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