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和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及流行分布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p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了解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2013年来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  2.分析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和16S rRNA甲基化酶的基因分布及特征;  3.探究碳青霉烯酶和16S rRNA甲基化酶的基因阳性菌株的同源性,为院内感染管理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回顾性分析2011~2013年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分布和耐药情况;  2.测定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的MIC; PCR方法筛查鲍曼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和16S rRNA甲基化酶的基因。  3.通过手工和试剂盒方法提取鲍曼不动杆菌的质粒,并通过PFGE和S1-PFGESouthern杂交的方法确定基因染色体或质粒的位置。  4.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的技术对blaOXA-23和armA基因阳性的菌株进行同源性研究,了解其流行特点。  结果:  1.2011~2013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376株鲍曼不动杆菌标本来源主要为痰液,占89.1%(335/376),其次为创面,占2.7%(10/376),血液,占1.9%(7/376),其他标本如腹水、尿液、脑脊液、导管引流等占6.3%(15/376)。病区的分布主要以ICU科室为主占52%(196/376),其次为神经外科和脑外科占14.1%(53/376),烧伤科占8.1%(30/376)。  2.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现象非常严重,除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在65%以下外,其它药物的耐药率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和氨基糖苷类药物如阿米卡星耐药率都接近80%。  3.PCR扩增B类碳青霉烯类金属酶基因(blaIMP,blaVIM,blaNDM,blaSIM,blaGIM)及D类碳青霉烯酶基因(blaOXA-51,blaOXA-23,blaOXA-48,blaOXA-58)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rmtE、npmA),其中blaOXA-51、 blaOXA-23、blaIMParmA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100%、80.8%(84/104)、9.6%(10/104)和82.7%(86/104)。并且通过Southern杂交表明blaOXA-23和armA基因可能定位于细菌染色体上。  4.携带blaOXA-23基因和armA基因阳性的菌株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MIC50和MIC90分别为16μg/ml和32μg/ml,对氨基糖苷类药物(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MIC50和MIC90都>256μg/ml,耐药现象严重。  5.84株同时携带blaOXA-23和armA基因的鲍曼不动杆菌有A、B、C三个主要克隆群。其中A克隆为46株,B克隆为20株,C克隆为7株,A克隆为最主要的克隆群。选取A、B、C三个主要克隆菌株通过PCR扩增7个管家基因,MLST有5个ST型分别是ST191、ST381、ST426、ST208、ST373,其中ST191和ST381是最主要的ST型。  结论:  1.本院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标本来源主要来自于痰液,主要分离的科室是ICU,对多种药物耐药情况严重,多重耐药菌的比例居高不下。  2.本院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水平比较高,耐药现象严重,blaOXA-23和armA基因分别是碳青霉烯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其中armA基因介导氨基糖苷类药物的高水平耐药。  3.本研究通过Southern杂交实验表明blaOXA-23和armA这两个基因可能位于染色体上,它们通过垂直传播的方式传播其耐药性。  4.本研究通过PFGE和MLST对blaOXA-23和armA基因阳性的菌株的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表明这种菌株在院内存在着克隆播散现象,其中ST191和ST381为主要流行的ST型,CC92为主要流行的克隆复合体。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免疫共刺激分子B7-1、B7-2和CD28在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流式细胞仪(FCM)分别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为第七对颅神经支配的面部肌肉无痛性、不随意的阵发性抽搐.痉挛症状多由单侧眼轮匝肌开始,逐渐扩展到口轮匝肌、颊肌、乃至颈阔肌和一侧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