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观点认为:电话是沟通工具,是社会交往的手段,是身份和文化的象征,是把双刃剑。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电话:社会学开始重新审视电话的作用和价值,反思电话对现代家庭关系的解构,指出电话的成功使人忽视真正要紧的是人说的话的价值;符号学关注到电话独立于其功能的意义;传播学把电话与人相连,电话是人听觉的延伸,传媒学家认为电话的发展依据人的需求。这些理解把电话看做客观对象。现象学认为主客二分的思维阻碍对事物的纯粹本质的认识,主张对日常观点和一般理论进行悬置,在纯粹直观中把握本质。直观本质的具体方法是本质变更。
现象学为认识电话的纯粹本质提供一条出路:海德格尔主张在用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才能把握物的本质,在用的过程中物才是物。电话的用的具体实践过程就是用电话通话。在通话过程中,面向电话本身,电话为我们呈现出一种去远的空间体验,这一空间体验是通过空间拉近与空间疏远的变更得以实现。电话具有一种求近的本质倾向,在求近的过程中也蕴含着疏远状态:电话通话时,物理空间没有拉近,心理空间也没有拉近,现象学意义上的意向性空间得以拉近,是把不在场的变为在场显现的意向体验;电话是有所去远的听的用具,不断地寻求切近,实现与人的身体、身份和命运相连。电话的空间疏远体验是生存论意义上的疏远,电话通话时,原先显现的变为不显现的,通话者与电话、周围的空间和支持通话的背景技术暂时疏远。作为现代技术之一的电话具有强大的促逼力量,要求使用者按照技术的样式存在,这加剧疏远状态,使人远离本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