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美国为中心发生的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沉重打击。由于管制的放松,银行机构盲目扩张,掩盖次级贷款风险,制造虚假繁荣,导致金融风险不断积聚。众多金融机构的连续倒闭更是导致金融冲击得以迅速放大和传播,加剧了局势的恶化,让人们不得不审视银行集中度与银行业风险之间的关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蓬勃发展,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银行业市场化改革,外资银行准入门槛放低,鼓励建设中小银行,民营银行获批成立,银行业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市场集中度下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高。但同时我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有所下滑,银行业风险不断积聚。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创新性的探讨我国银行集中度变化对银行业风险的积聚和传染有何影响,在各省经济金融联系日趋紧密的情况下对地区间风险溢出强度的影响,以及在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对金融部门间风险传染的影响,并在研究结果上提出有建树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对银行产业组织理论、金融传染及溢出等相关经典理论整理溯源,并对银行集中度与银行业风险关系研究的假说及相关实证进行整理归纳及述评,为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及框架。创新性的分析了银行集中度对银行业风险在空间溢出和部门传染两个方面的影响机制,为接下来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机制分析。接着对我国的银行业相关情况做出了全面客观的定性及定量描述,并分析了美国及欧盟银行业集中度及风险情况。本文研究银行集中度对银行业风险的影响是从信贷资产质量、地区间风险溢出和部门间风险传染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在研究信贷资产质量上,本文基于2006-2016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银行集中度与不良贷款率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银行市场集中度提升有利于降低银行不良率,抑制银行业风险的结论,并通过更改指标衡量方式以及分样本回归以检验结果的稳健性。在对银行集中度如何影响银行业风险的地区溢出效应的研究中,本文认为银行业风险通过违约积聚效应在地区间的溢出主要有三大途径:实体经济的资产负债表渠道、银行资产负债表渠道以及金融加速器效应。通过这三种途径各地区金融风险实现同向联动。银行集中度变化通过内部信息交互和外部信息甄别两大机制影响银行业风险通过违约积聚效应在地区间的溢出。这两种机制一方面会造成本地区银行集中度对其他地区银行业风险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还会造成地区间银行业风险传染速度随着银行集中度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基于2006-2016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第一,银行集中度的提升有利于抑制本地区银行业风险。第二,本地区银行集中度的提升同样抑制了周边地区银行业风险。银行集中度的提升不仅通过直接效应而且通过间接效应降低银行业风险。第三,各个地区银行业风险的确存在空间关联性,即银行业风险的确会传染至周边地区。第四,空间权重矩阵考虑了各地区银行集中度变量后,各地区银行业风险空间联动性变强。这说明本地区银行集中度越高,本地区的银行业风险越容易传播至周边地区。本文变换衡量指标和空间权重矩阵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上述结论均成立。在对银行集中度如何影响风险在各金融部门之间的传染效应的研究中,本文认为随着金融同业业务的发展,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加杠杆、加错配、降信用三种方式,借道同业市场实现收益的提升,但同时金融风险在各金融部门间不断积聚并传染。银行集中度变化则通过影响同业业务规模以及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来影响风险传染难易程度。本文使用2007年至2017年申银万国二级金融行业指数和沪深300股指期货交易日数据,采用条件在险价值(CoVaR)和GARCH模型对银行集中度如何影响金融风险在各部门之间的传染进行检验,结果发现无论是银行业对金融其他板块的风险溢出,亦或是其他板块对银行业的风险溢出,银行集中度均对其有着负向影响,即说明银行集中度的提升有利于抑制金融行业间风险溢出。同时,随着银行集中度的变化,银行对金融其他行业的风险溢出程度的变化要强于其他行业对银行业的风险溢出程度的变化。本文认为在银行业市场化进程中有关部门不应当盲目追求银行数量的增长,过度放低银行准入门槛,而应当综合权衡银行集中度降低带来的收益和风险,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银行业改革政策。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提出勿盲目降低银行集中度、通过产品差异化提高集中度、合理制定地区性银行业市场政策及加强同业业务监管力度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