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我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以及珍稀物种栖息地,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同时黄河三角洲由于其特殊的沉积环境,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近年来受人类活动不断加剧的影响,其地表景观发生了复杂且剧烈变化,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土地利用效益降低,景观格局脆弱性增强。鉴于景观格局脆弱性有较强的尺度依赖性,因此在选择最适宜空间分析尺度的基础上开展黄河三角洲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脆弱性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三角洲为研究区,以1998、2005、2012和2018年四个年份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变异系数法、拐点识别法从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两个角度确定研究区最佳空间分析粒度;运用半变异函数等地统计方法,确定研究区最佳空间分析幅度;在此基础上根据研究时段内各景观指数的变化情况分析黄河三角洲景观格局变化规律,并根据景观格局脆弱度指数的变化分析黄河三角洲景观格局脆弱度时空演变规律及空间关联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1998-2018年黄河三角洲的未利用地、滩涂、盐田和养殖池以及建设用地的变化幅度较为明显;其中建设用地的转入面积最大,未利用地的转出面积最大。1998-2005年景观动态变化幅度较小,主要的景观变化类型为建设用地和盐田和养殖池,尤其以未利用地转耕地最为显著;2005-2012年的未利用地、盐田和养殖池的动态变化幅度最大,盐田和养殖池用地面积增加迅速;2012-2018年,各景观类型动态变化幅度均较为明显,尤其以耕地、水域、建设用地、滩涂、盐田和养殖池的变化最为突出。(2)黄河三角洲景观格局的最适宜空间分析粒度为220m。基于最适宜分析粒度的基础上开展的景观指数分析表明,在景观水平上,近20年黄河三角洲景观呈现破碎化趋势,景观边界复杂化且景观类型之间的连通性加强。类型水平上,耕地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例指数较大,说明耕地是主要景观类型,且斑块凝聚度指数较高、连通性较强;建设用地斑块形状指数较大,景观形状趋于复杂;林、草地斑块形状指数较低,景观形状较为简单;耕地、盐田和养殖池、滩涂的聚集度指数较高,说明景观类型的聚集程度较强。(3)黄河三角洲最适宜的景观分析幅度为3×3 km网格。基于最适宜分析尺度对黄河三角洲景观脆弱性展开分析发现,1998-2018年整个研究时段内黄河三角洲景观脆弱性有所加强,景观脆弱性从内陆到沿海逐渐增加,高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沿海处,低脆弱区广泛分布于中部和西南部。其中造成景观格局脆弱性较高的主要原因是,高脆弱区景观格局主要由未利用地、滩涂、盐田和养殖池组成,使得单个景观类型优势度较高导致景观敏感度升高、多样性较低,同时景观类型空间分布不均匀也会导致景观适应度低。(4)对研究区景观格局脆弱性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Moran’s I系数逐年升高,分别为0.344、0.354、0.365、0.399;空间聚集效应日益明显,并且空间正相关关系显著。同时,通过局部自相关分析发现,研究区景观格局脆弱度指数空间差异较为显著,多以“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为主,说明研究时段内黄河三角洲景观格局脆弱性空间相关性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