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素铀的辐射杀伤力以及对生物体的毒性,限制了生物吸附剂的发展,致使其在低浓度含铀废水的处理中进入了一个瓶颈。本研究利用单亲灭活原生质体技术对柠檬酸杆菌和奇球菌原生质体进行了融合,成功构建了对铀具有耐辐射的融合菌株,筛选出来的融合子传代6次,性状稳定。考察了原生质体制备条件与融合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融合子的稳定性、耐受性、及其吸附铀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对融合子吸附铀的性能和亲本进行了比较。试验确定了柠檬酸杆菌原生质体最佳制备条件为:溶菌酶浓度1.5mg/L,酶解时间90min,酶解温度37℃,此条件下的原生质体形成率为93%,再生率为36%;奇球菌原生质体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溶菌酶浓度2.0mg/L,酶解时间120min,酶解温度37℃,形成率为86%。随着溶菌酶浓度,酶解时间的增加和温度的上升,原生质体的形成率呈上升趋势,而再生率则逐渐下降。奇球菌和柠檬酸杆菌融合影响因素正交试验表明:最佳融合条件为PEG浓度40%,融合时间10min,融合温度42℃,pH值8,其中PEG的浓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在最佳融合条件下的融合率为2.74×10-7。较高的温度,pH值可以促进原生质体的融合,由于PEG对细胞的毒害作用,过长的融合时间和过高的PEG浓度会对原生质体造成伤害。Ca2+存在的情况下,Ca2+和PO43-形成不溶于水的配合物,成为细胞间的钙桥,从而引起融合。融合子对铀的耐受性试验表明,当铀浓度为20、40、60、80mg/L时,融合子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但在90mg/L时,很难生长,在100mg/L时,不能生长。融合子的最高耐受极限为85mg/L。在铀浓度85mg/L的培养基中,柠檬酸杆菌已不能生长并逐渐死亡,奇球菌在经过45h的适应期后开始生长,融合子在经过22h的适应期后开始生长,并生长良好。融合子吸附铀正交试验考察了菌体浓度、菌龄、pH、吸附时间、U(VI)浓度5个因素对吸附的影响。融合子吸附铀最大理化因素为pH值,其次是菌体浓度和U(VI)的浓度,菌龄的影响因素最小。最佳的吸附条件为菌体浓度3g/L,菌龄12h,pH值6,吸附时间1.5h,U(VI)浓度25mg/L。在此条件下进行吸附,得到的吸附率为93.12%。融合子与亲本吸附性能对比发现,在pH值为6,铀浓度为40mg/L,菌体浓度大于2g/L时,吸附率和吸附量都比同期的奇球菌和柠檬酸杆菌略高,吸附率比柠檬酸杆菌高出近0.9%,吸附量高出0.1mg/g。但吸附率和吸附量并没有大幅度的增加,可能是融合后基因重组引起引物结合位点改变的结果,或者融合子从原菌株获得的遗传信息不完全所致。研究工作为耐辐射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可以提供参考,为研究耐辐射融合菌株在重金属、核素污染生物修复方面的应用提供借鉴。